“大数据”+“人工智能” 高考志愿填报“神器”频出
你的志愿,谁做主
紧张、焦虑,这几天,兰州考生刘莉一直悬着的心,并没有因高考成绩的公布而放下。她知道,考多少分很关键,但怎么报志愿同样很重要。如何不浪费手中的每一分,拿到心仪学校的录取通知书,是她目前的头等大事。
23日前后,各省份陆续开通高考查分系统。拿下了分数,考生距离“胜利的彼岸”却还差最后一步——志愿填报。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形成的巨大需求,催生了日渐火爆的咨询市场——服务手段越来越上档次,各类报志愿APP让人眼花缭乱。
这些“神器”真的有效吗?
你的志愿,谁做主?
1.填报高考志愿没有“神器”
在孩子备考时,山西考生家长殷琦就开始研究填报志愿,也因此被周围家长称为“专家”。在她看来,所谓的填志愿“神器”,多是指那些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噱头的软件,里面包含了各大院校历年录取分数线等信息,“这些APP太多了,但有些数据确实不靠谱。”
记者在手机商店输入“高考志愿”后,出现了几十个相关APP。记者随即下载了几个排名靠前的软件,发现“同步多省考试院官方数据”“AI+大数据帮你填好志愿”等宣传语出现在载入页面的显著位置,而其内容不但囊括了详尽的院校分数线、专业信息等,还包括了性格测试、VIP志愿分析报告、专家一对一服务等个性化指导。
“这些APP有的能用,但数据真假不好辨认;有的一看就知道是骗钱的,页面粗糙,反应也慢。”殷琦下载了14个报志愿的APP,“说实话,这些APP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付费项目很多,便宜的项目十多块,但贵的就可能上万元了。”
殷琦的感受并非个例。据360手机卫士去年发布的消息,仅高考之后,360手机卫士就截获到假冒高考填报志愿APP106个。
除了线上的“疯狂”,线下的阵势也不小。湖南考生家长林石告诉记者,前几天他去一个高考志愿咨询机构转了一圈,填了一份基础材料,这几天便不断收到信息。“我也去现场问了问,光排队找专家就等了半小时。”
“价格如何?”记者问。
“整体来说,还是偏贵。有的大几千元,也有上万元的。”话虽如此,但林石还是咬咬牙为孩子报了一个比较便宜的咨询产品,“毕竟高考都走过来了,不希望孩子在最后‘摔倒’。”
“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只能综合往年信息,结合今年招生计划进行填报。针对这一情况,机构可为考生、家长提供大数据处理服务,即对往年数据进行处理,减少考生、家长选择学校、专业的工作量,如果机构使用的数据真实,且分析处理数据符合高考录取规则,那对考生和家长填报志愿有一定参考价值。”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坦陈,但由于准入门槛低,高考志愿咨询服务也存在良莠不齐的问题,有的甚至存在虚假宣传情况,误导家长。“因此,家长务必要理性对待、慎重选择。”
“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有什么神器,最重要的是家长和孩子准确认识自己,充分分析利弊,并有效结合兴趣和职业规划,这才是通向志愿与未来最好的路径。”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农村教育实验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汤勇提醒道。
2.避开高分陷阱和低分陷阱
“尽管填报志愿存在一些规律和技巧,但这些更多的是经验的长期积淀和积累,不是依靠大数据计算出来的。一些服务机构所谓的‘大数据分析’,其实跟过去在志愿填报中所作的人工信息分析与处理差不多,只是他们利用计算机扩大了数据的采集范围。然而,数据采集范围的扩大并不意味大数据可信度的提高。”汤勇说,相反,如果过度依赖大数据,还有可能适得其反。比如,运用大数据推测出某个专业的录取分数会很低,这容易误导家长和考生蜂拥而至填报这个专业,结果把分数线人为抬高,让一些考生因“大数据”的误导而落榜。
报志愿,这个让广大考生、家长“百般算计”的事,究竟要遵循哪些原则?
“非市场化原则、量力而行原则。”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陈超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高考是国家制度,具有较高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因此,教育部官网提供了详细的院校接口和信息查询,并定期公布野鸡大学名单。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等定期公布的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和学科评估结果,可作为评价一所大学及其专业水平的权威依据,其公信力和客观性比市场化的评估结果要高。这些信息都是免费和义务的,不需要通过市场手段获取。”
“高考志愿填报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院校和专业,不能好高骛远。一般而言,高分可以选择相对较好的学校和专业,而低分的选择面会小一些,但如果策略得当,低分也可能上好学校和好专业,比如利用地区差异实施错位选择。在这里要避开两个陷阱,即高分陷阱和低分陷阱。高分陷阱即过分拔高自己,最后却没有被录取,从而失去自己中意的学校或专业;低分陷阱则是指轻信低分录取甚至无门槛录取而被坑骗。”陈超告诉记者。
现在,市面上出现了各种大学排行榜,这也成为考生、家长填报志愿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对此,查字典新闻网总编辑,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陈志文特别强调,看排名,但不惟排名,更不要在乎一两个名次的差别。“每一个排行因其衡量的指标体系不一样,排名也会不同。即便是同一个排名,因为尺子权重的调整,排名也会发生大幅变化。”
3.加强生涯规划教育 融入国家发展战略
事实上,报志愿让考生、家长如此“犯愁”,透露出的深层次问题是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欠缺。
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蔡红建仍清晰记得,去年,他在参加某省一级重点中学招生咨询会时,与一位本校高考成绩第三名学生的对话——
“打算报考哪个学校”“想学什么专业”“今后打算从事什么工作”,面对蔡红建一连串的提问,这位学生的回答均为“不知道”。
“可以说,这个现象不是个案,很多中学生都存在这种问题。”蔡红建感慨道,学生选择什么样的专业志愿,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进入大学后的学习状态和毕业时的就业方向,在某种程度上说选专业就是选择自己的未来。
“生涯规划教育是学校应该给学生进行的重要教育,但不少高中,只关心学生的高考成绩,并不重视对学生的生涯规划指导。”在熊丙奇看来,让其真正落地,很多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当学生不能在学校内获得指导时,就会寻求校外机构的指导。由于缺乏对基本政策的了解,也不懂该如何进行升学规划,家长就会被一些错误信息误导。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推进,学生在高中学习期间,就要结合高考升学目标选择学科,同时,高中实行选课走班,也要求学生有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我规划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必须重视对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
那么,在加强生涯规划教育基础上,我们还应将哪些因素融入志愿填报?
“当然,应该加入对国家发展战略的考量。作为社会个体,个人发展很难与国家、社会发展脱离开来。”陈超说,国家发展战略标志着未来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方向,蕴含着新的发展机会和潜力,因此,学生志愿填报时可以在适度规划的基础上,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尤其在选专业时,一定不要跟风追逐热点,更不要捕风捉影。要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水平等,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他表示,当今社会的加速发展,让专业、职业、技术和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因此,高考志愿填报应当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考分、院校一定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那些与国家发展战略相一致的专业。
在报志愿过程中融入建设国家、服务社会的思想,同样很重要。
蔡红建举例说,桥梁专家茅以升正是在小时候,看到本村河上的小桥垮塌,立志要修最好的桥,才使他成为人们心中的丰碑。马克思在十七岁中学毕业时,经过对自己人生、未来的深入思考、规划和设计,完成了他的中学毕业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其中写道,“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4.学校优先 不必为专业纠结
填报志愿,还有哪些策略和技巧?
“多参与、多比较、多付出是基础。”陈超说,受生源压力和院校竞争压力的影响,高校普遍投入越来越多的精力到招生宣传工作中,定期会派出工作组赴各地进行招生宣传,考生和家长要多注意这方面信息,提前向招生组老师了解相关高校及专业情况。“如果条件允许,应该到相关高校实地了解情况。”
“填报高考志愿,无非涉及三个大的维度:专业、学校、地域。”陈志文为考生支招,“总体来说,要坚持学校优先原则。对于那些在好学校与一流学科入围高校之间不能兼顾而纠结的,完全可以考虑此次入围一流学科的学校,他们的相关专业特色更突出,办学历史与实力也都有超人之处。”
同时,陈志文还推荐,一些老牌高校因为地域原因,性价比非常好。“比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录取分数在很多省市并不高。西北、东北有很多实力不错的老牌学校,分数都较低,如吉林大学,兰州大学等,值得关注。”
陈超也认为,由于地区差异客观存在,各地的录取标准各有不同。譬如,东部名校普遍竞争激烈,录取分数高,但西部同类型院校的录取标准和分数则低很多。在考分一定情况下,可以采取错位选择策略。
“对于地域而言,北京上海优先,其次需要考虑各大区省会城市。如果不能保证考取211高校,可以考虑在北京、上海找一个普通本科,选择一个喜欢的专业。”陈志文说,“而在专业选择上,不必纠结。对于能上更好学校的学生,可以考虑放弃专业这个原则。对于只能上三本或者专科的同学,则要坚持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
而对于现在还没有清晰想法的学生,陈志文建议,可以考虑学数学、英语。“数学是学科之母,未来换如经济学,金融,管理等专业时,更受欢迎;而英语,在几乎任何技能都能在实际工作中掌握的背景下,唯独语言能力,对于绝大多数人是无法在工作中拿下的。除此之外,考生在专业选择上应坚持尽量宽口径,为未来调整留下余地,推荐数学与英语也是基于此。”
(记者 晋浩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