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引导青年学子——
将信仰化作行动力(深观察)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
对于高校来说,切实提升思政课的水平,使之入耳入脑入心,是立德树人的关键。东北师范大学以学科思政为理论引领、课程思政为主渠道、文化思政为融入方式、网络思政为新战线、日常思政为主阵地,在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主渠道和主阵地充分衔接,让可信的理论变得可爱
高校思政工作是一项触及青年学生灵魂的工作。如何让这项工作入脑入心,真正做到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信仰化为行动力,全国各高校做了各种探索和尝试。对东北师范大学来说,将主渠道和主阵地充分衔接,让可信的理论变得可爱,是工作中的重要抓手。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大学岁月,我们在充满乐趣的教学中汲取营养,爱上了理论学习。当理论从认知进入灵魂,它会让我坚强,敢去挑战,也敢与病魔抗争。”这是日前在生病化疗中的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生周惠容发给东北师范大学思政课教师钟启东的微信。
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受,源于此前本科阶段,周惠容在思政课上所受的历练。按课程要求,每个团队的同学都要完成一次在公共场所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且听讲同学必须超过15人。全部任务完成后,宣讲者要汇报感受、沉淀思考、分享感悟,并由老师进行点评打分。经过充分准备、严格考验、深刻思考这样一整套流程,周惠容及身边同学都真切地意识到,“理论学习其实并不抽象,其与大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理论知识宣讲的过程,就是一次生动的学习过程,也是一次解答成长困惑的历练过程。”
这样的课程方式,被师生们喻为“征途”,看似是学生的自我挑战与突破,实则是将思政课的内容蕴含于课程设计体系中,让学生在生动的活动中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思想基础。
钟启东介绍,将课堂主渠道和日常主阵地衔接起来,让有意义的学习变得有意思,如今,这样的思政课在东北师范大学受到同学们的广泛欢迎,也让学习经典成为校园时尚。
思政教育融入日常生活点滴,让一时触动成一生感动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曾提到,不能把思想政治课和专业课割裂开来,不能把思政课脱离学生具体的成长环境和过程拔高起来,要让思政课与整个育人过程成为一个有机的系统。为此,全国很多高校都在探索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
这个学期,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大一新生陈阳如愿成为厚普公益学校的志愿教师。厚普公益学校是该校的学生组织,专门为贫困家庭的孩子们提供义务辅导,这也是东北师范大学思政教育的实践平台之一。
在厚普公益学校,陈阳曾接受过5年的义务辅导,如今,他在这里将爱传递下去,“思政课上我们的一时触动,在实践中就可能变成一生的感动。”陈阳说出了许多同学的心声。
“思政教育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理论,在生活中浸润体会,在实践中淬炼坚守。”东北师范大学宣传部部长严蔚刚说,学校将思政教育全方位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网络空间和日常实践当中。
东北师范大学对全校学生思想动态进行问卷调查,一年一次。调查最终形成报告成果,指导学校思政教育。学校还打造了“尔雅东师”传统文化论坛等一系列品牌讲座,创办了“京剧进校园”系列精品活动,对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生动鲜活的讲解。学校还开展了学院文化试点培育和基层文化活动招标的文化建设管理模式,寓教育于活动。
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老师认识到,做好高校思政工作,必须将传承教育与专业学习结合起来,必须将主渠道和主阵地充分衔接,必须将知与行结合起来。如此,思政工作才能融入到青年人的精神血脉中,进而鼓舞他们牢固树立理想信念,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辱时代使命,不负人民期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