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越优 林成华:贸易战下高等教育如何发力

首页 > 

高教

 > 辛越优 林成华:贸易...

辛越优 林成华:贸易战下高等教育如何发力

美国总统特朗普近期宣布将商品关税征收金额提升到1000亿美元的规模,主要涉及《中国制造2025》的相关产业,预示着中美贸易战将愈演愈烈。高等教育作为高端人力资本的源泉、科技创新的场所必将在长期的中美贸易战中受到影响。

一是科技企业贸易短期收缩将降低对高校人才和技术的需求。高技术产品关税增加,出口贸易额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国内高科技企业效益短期内也会收缩,导致企业研发投入减少和高技术人才需求降低,不利于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人才输出。二是国际学生自由流动的动态平衡将被转移。美国如果在高等教育国际学生和签证方面实施“制裁措施”,美国的高等教育财政收益将减少。中国学生赴美国留学逐年增长趋势将扭转,或是转向英国等欧洲国家或留在国内就读。影响国内学子追求国际高质量高等教育的自由,也不利于我国国际化创新人才的储备。三是中美两国高端人才科技创新效能将受到压制。美国高等教育为世界培育了大量高端创新人才,中国在美国高等教育STEM领域学习的留学生比例较大,这些人才成为推动美国科技创新的杰出群体,留学归国的人才也是推动我国创新创业、科技创新的主体。长期贸易战和高等教育封锁的限制,必定对两国科技创新人才供给造成“伤人伤己”的后果。四是利用高等教育打“贸易战”的方式或将被他国效仿,破坏全球高等教育合作与发展的良好生态。

新时代对中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美国经济贸易和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威胁与围堵,我国高等教育应当顺势而为、迎难而上,从增加内需供给、拓展国际合作、营造创新生态、推动全球共同治理等方面发起突围。

以扩大内需供给解决贸易战对人才和技术低位吸收。“军事落后就可能挨打”,“科技与人才落后也同样可能挨打”,美国对中国的贸易战其核心是压制中国高科技的发展和创新人才的培育。长期“贸易战”导致人才和科技的国际国内需求下降,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动力也将受到国际需求压缩的不良影响。外部激励不足,需要扩大内需供给。一方面,“勒紧裤腰带也要强教育”的举措要坚持,走人才强国之路。另一方面,加快经济与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就业和创业机会,增强对高端人才和技术的需求拉动。再一方面,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扩大高等教育内在需求,为创新人才培育和科技强国行动奠定坚实的教育基础,突破美国贸易战对我国长期人才发展和技术转型的藩篱。

以拓宽国际合作解决贸易战限制留学生深造交流。美国打出的贸易战威胁限制中美之间高等教育交往与国际学生流动。中国在扩大高等教育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时,不能完全深度依赖美国。需要拓宽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布局与空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以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新领地。长期的贸易战,必将影响我国相关产品出口目的国的转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于高科技、创新型产品的需求日益迫切,未来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科技合作等将是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重点,中国的高等教育应当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并与沿线国家深化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突破贸易战对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单边封锁。

以营造高校与社会的创新生态解决贸易战钳制技术效益。创新生态是激发技术创新活动、推动高质量创业潜力的重要基础和氛围。全社会应当建立激发创新创业的生态系统,高校也需要突破体制机制,营造“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系统,推进全民创新创业、全校创新创业。大学将自主研发的技术和成果高效运用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行业领域,在实践中消化科技、提升技术、产出成果,形成高校内部自主生产知识与技术,自觉推进科技创新转化与应用的良性机制。使我国大学成为科技创新的源泉,同时也成为科技输出与应用的场所。促进高校内生性的科技创新动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外生动力有机结合、协同发力,持续保障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够服务和支撑贸易的升值,突破贸易战对我国高校创新技术的钳制。

以推动全球高等教育共同治理解决贸易战单边行为。高等教育是全民享有的权利,也是全球青年追求知识、科技、文化、思想的重要依托,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基础。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协定》框架下,为全球提供了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搭建了全球青年、学者、大学生思想沟通、情宜交融的国际平台。高等教育治理的问题不再是某一国家的小事,应当成为全球各国共同的大事。加快推动全球高等教育共同治理,化解高等教育服务贸易不通畅的问题,增进国与国之间的教育理解,避免再因经济贸易行为而影响全民自由选择高等教育的权利。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