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双一流”建设 办好中西部有特色高水平大学

首页 > 

大学

 > 大力推进“双一流”建...

大力推进“双一流”建设 办好中西部有特色高水平大学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还面临着“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为了建立公平而有质量的高等教育,国家应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在强化资金支持、人才支持和自身坚持上下功夫。

关键词:中西部;高校;资金;人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等教育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中,注重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高等教育、优化布局与结构、明确向中西部地区倾斜。2018年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支持中西部建设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这是推动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提升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必由之路。

强化资金支持,筑牢中西部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基础保障

高校教育能力建设最关键的问题是经费,囿于地方财政资金不足,中西部省属高校普遍存在经费不足问题。目前,该地区年生均经费拨款仅有1.2万元左右,年生均缴纳学费控制在4,000多元,合计只有1.6万多元,远低于学生培养成本;与东部发达地区高校和部属高校(年生均经费拨款为2.5万元,学费标准相对较高)相比,年生均可供支配经费差距较大。投入不足,不但影响学生培养质量,而且严重制约着中西部省属高校教育能力的整体提升。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寻求三个路径。

一是争取中央财政有力支持。完善部省共建模式,结合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作为中西部省属高校支持经费,优先支持该地区“双一流”建设高校,并建立以绩效评价为基础的长期支持机制;从向地方转移支付的资金中划出专门经费,保障中西部地方政府有能力加大对省属高校的投入。

二是加强地方政府经费保障。地方政府应履行教育支出占比GDP规定的承诺,将确保教育支出的优先增长作为优先发展教育的最关键举措、最显著指标,并参照部属高校生均拨款系数,使中西部省属高校年生均经费达到2.5万元;同时,结合办学成本上升的实际,及时调整学费标准。

三是鼓励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加快推进高等教育“放管服”改革,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支持部门、国有大中型企业、行业协会以合作共建的方式,参与建设一批有特色的中西部省属高校,或共建学科、学院、研发中心,重点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研发基地、成果转化、干部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提供资源支持。同时,引导中西部省属高校,主动对接产业需求,吸引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和国际资本,设立优质助学、助教、助研项目,保障有足够财力办好有特色高水平大学。

强化人才扶持,扣紧中西部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关键要素

决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速度的最关键要素是人才。留住人才、引育人才,决不仅仅是高校的“自留地”,更是政府的“责任田”。“双一流”建设推进必然会带来人才的流动。倘若流动失序,不仅会加剧高校间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还会直接反映为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进一步拉大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解决这一问题,要着力构建三个机制。

一是建立现有人才控流保护机制。着眼于发展更加公平的教育,提升中西部人才福利待遇,缩小与发达地区间待遇差距,帮助中西部省属高校稳定人才;出台人才薪酬指导标准,建立科学的竞争规则和绩效评价体系,规避恶性竞争;探索人才引进高校向流出高校补偿机制,保障人才流出高校的权益。

二是建立高层次人才吸引激励机制。着眼于发展更高质量的教育,创造条件面向海外延揽人才;鼓励国内高层次人才以项目、咨询、兼职等形式,以互聘、双聘、兼聘等方式柔性流动,发挥好高层次人才作用;加大对中西部省属高校人才政策倾斜力度,帮助这些高校聚集能够参与中西部建设与人才培养的高层次领军人才。

三是建立骨干人才培养保障机制。着眼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大中央对中西部省属高校骨干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在专业设置、人才工程、研究生招生指标、学位点评审等科研资源和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方面出台系统的、具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缩小中西部“双一流”建设省属高校与发达地区高校间差距;重点在青年骨干人才教学科研环境、专业技能提升、优质资源共享、薪金福利保障特别是人才房和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条件保障,共同作用于骨干人才的发展与进步,保障有足够人才储备办好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

强化自身坚持,激发中西部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内生动力

中西部省属高校要发展,外部的资金是基础保障性条件,人才是关键性要素;而内部的改革与建设才是牵引性的动力。新的历史机遇下,“坐等”中央支持无法解决眼前困境;只有主动贯彻中央精神,集中精力、凝练方向、内涵发展、办出特色,才能“吸引”更多支持。激发内生动力,要着力抓好三项工作。

一是明确定位突出特色。立足中西部省属高校实际,深入了解地方需求,围绕有特色高水平的发展目标,保持发展定力,理清办学思路,坚持重点突破,发挥自身优势,形成自身特色,避免“千校一面”同质化趋势。以安徽大学为例,近来学校明确坚持以谋划实施“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强化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按照分三个阶段推进的总体部署,全面实施一流学科引领、质量全面提升、实施服务五大发展这三大战略,着力打造“一主多元”的人才培养体系、“一基多层”的学科发展体系、“一核多态”的科研创新体系、“一重双优”的人才队伍体系、“一体两翼”的办学空间体系、“一轴多维”的学校治理体系和内部治理结构,力争形成自己的风格与特点。

二是深化改革提升水平。围绕探索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坚持向改革要红利,找准并解决制约学校发展的短板,重点改革管理体制机制,优化学校治理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健全奖惩与绩效激励机制;改革学科建设与科研管理机制,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与社会服务能力;改革考核评价机制,建立目标管理及综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条件保障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方式,努力形成激励创新的制度、各司其职的氛围、便捷效能的环境、容错纠错的机制,不断激发办学活力,提升整体办学水平。

三是注重服务强化支撑。在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急需优秀人才的同时,注重融入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布局,将社会服务作为大学五大功能的最显性功能,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功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落脚点,提升对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进而做好引领示范,辐射带动其他省属高校共同发展,推动区域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