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怎样选择,反正这辈子都将从事教育工作,这也是杭师大给我打下的最深烙印。”任教于杭州市余杭第二高级中学的李燕青日前回母校时说道。这位当初入学时对选择教师职业还心存犹豫的女孩,如今已是“情有独钟”。
杭州师范大学前身为1908年创立的“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后更名为“浙江省立两级师范学校”。1978年,学校开始招收师范专业本科生,2007年定名为杭州师范大学,2017年成为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历经了百十年办学历史。经过几代师生的共同努力和不懈奋斗,今天的杭州师范大学秉承“勤慎诚恕,博雅精进”的校训精神,长期坚守“人文学堂,艺术校园”的办学特色,已经发展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培养体系比较完备的地方综合性师范大学。
春风化雨,推进“师德育人”
4年前,杭州师范大学普师1955届秋三甲班的23名耄耋老人回到母校,为他们60年前的班主任方天培教授过90岁生日。其中就有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朱雪丹。她动情地说:“杭师3年,给了我们一个灵魂、一个自尊、一个人生的梦。”
坚持“立德树人”、推进“师德育人”,一直是杭州师范大学近年来着力实施的一项重要工作。学校开展“思政论文”理论熏德,树立“榜样力量”以德引德,以多载体多形式帮助当代大学生“立德”。
很多大学生对撰写思政论文感到为难,而这件事情在杭州师范大学已经实行了整整20年。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余龙进介绍说,为了提升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和方法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从1999年开始,学校社科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前身)就尝试开展学生思政论文竞赛。虽然没有专门做过宣传,但每一届杭师大的学生都记得这个赛事。“这是他们青春记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说起同学们对思政论文竞赛和红色之旅的感情,余龙进不无得意,“今年春天,学校还打算邀请历届论文竞赛一等奖的校友回母校叙旧。”
2017年7月13日,年仅26岁的校友陈莹丽因病离世,而1个月前,她还坚持带病准时出现在讲台上。她的事迹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浙江省领导专门对陈莹丽的先进事迹作出批示,她被追授“最美温州人”“师德楷模”称号。杭师大政社学院成立“莹光支教小分队”,将在每年暑假赴大荆镇镇安学校开展支教活动,将陈莹丽所热爱的教育事业继续下去。
“学校专门成立了师德师风宣讲团,经选拔的老师,将以自身多年从教的经历给各专业的学生开设专门讲座,这也是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校党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抢抓机遇,创建经亨颐学院
作为该校老校长,我国著名教育家经亨颐的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和“与时共进”的改革主张曾开一时风气之先。如今,经亨颐的塑像静静地伫立在杭州师范大学的校园里,仿佛注视着这所综合性高等师范院校的与时俱进。
足以告慰先生的是,作为杭州市重点打造的高等师范院校,杭师大在向综合性大学大步迈进的同时,师范类专业仍作为该校的传统优势给予继承发展。
早在2010年,杭师大得风气之先,积极响应国家教育部门启动“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举全校之力,创立经亨颐学院,成为国内唯一一所专门培养优秀师范生的荣誉学院。
学院以经亨颐先生命名,是继承杭师大百年师范教育传统,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教改实验特区。学院遵循经亨颐先生“人格为先、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以培养“宽厚的文化涵养、精神的学科底蕴、卓越的教育素养、开阔的国际视野”的优秀教师和未来教育家为目标。
实行“优秀博士学长制”与“一线名师师徒制”,重视通识课程与实践教学,推出公益学分和诚信考场……这块试验田在不断探索中寻求卓越教师培养之路。
英语专业的李燕青在专业课较为集中的大三年级一周撰写3到4个英文报告很正常。期末的时候一个星期要写4篇课程论文,外加做1个学年论文的初稿。在这样的“压力”下,英语专业的寝室很少在凌晨1点前熄灯。除了英语专业的学习,李燕青还学习了现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中文专业的课程,以及高等数学、统计学等通识课程。“很多同学对这样的课程设置很不理解,但在申请香港大学时,我就懂了。这些看上去‘没用’的‘杂学’派上了大用场。”李燕青说,“正是这些知识的积累和思维的养成,让我在与世界顶尖大学的申请者比拼中胜出。”
学院外聘名师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科学教研员姚雪飞感慨:“有师傅带着,可以少走不少弯路。”
以艺润德,传承百年美育
“非先去社会心理上腐烂之秽膜不可。其法如何?莫如提倡美育……”1913年,经亨颐在《全浙教育私议》中强调。在他的倡导下,以李叔同、姜丹书等为代表的早期艺术教师,大胆创新,敢为人先,为学校留下了宝贵的艺术教育财富,也为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而这种“陶冶精神、健全人格、修养身心”的育人理念给这所学校历届办学者以极大的启示,弦歌不辍、绵延至今,在百十年的办学过程中不断充实。
一件让杭师大学生难以忘怀的事情就是“大胡子”老黄和他的戏剧。“流霞剧社”“话剧节”“年度大戏”“毕业大戏”一直是该校师生津津乐道的话题。中文系教授黄岳杰用话剧承继前辈的美育传统,几十年如一日坚守社团指导,在一届届学生的心中播撒戏剧的种子,他们的学生又将种子播撒到了中小学课堂。“毕业10余年了,当年读书的校舍已经不在,但老黄在哪儿,母校就在哪儿。”现在浙江传媒学院工作的中文系校友杭瑛如是说。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7月,学校专门增设了一个特殊的部门——公共艺术教育部,承担全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学生艺术社团辅导、推动学校人文艺术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等任务,致力于提高学生的人文艺术素养。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推行鉴赏与实践并行,面向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各开设了17门通识教育选修课。其中,师范类学生要求学满4个学分,也就是至少要选修2到3门艺术课程。
而每一名学生都必选的“艺术导论”课,则由“艺术概论”“书法导论”“美术导论”“音乐导论”“舞蹈导论”五个专题组成,分别由相关专业教师以讲授和表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这些课程深受学生们的喜爱,甚至出现1000余人同听一堂“艺术课”的盛况。“老师在‘舞台’上一边讲课,一边写书法,近千名学生在台下屏息凝听,这样的‘奇景’大概也只有我们杭师大才有吧。”大三学生蔡佳迪回忆起两年前的课程依然感叹。
“自建校以来,艺术教育就是学校的办学特色。从早期的李叔同、丰子恺到如今‘人文学堂、艺术校园’的提法,杭师大的校园文化中处处体现着这份以艺术滋养品德的做法。”校公共艺术部相关负责人说。
“之江西、西湖滨,桃李一堂春。”杭州师范大学已走过了110个春夏秋冬,在新的时代,这所百年老校将继续努力创新,培养师范人才,弘扬美育文化,为我国深入探索卓越教师培养模式和规律,提高我国教师教育质量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