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90后大学毕业生来说——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对他们的吸引力变弱了,想回老家、去二线城市发展的越来越多。“今年毕业的学生中,76.23%在省内就业,16.23%考研出国。”说起近几年的就业情况,浙江工商大学就业办的周翔老师说,虽然没有往年的数据,但他可以肯定,在省内就业的学生比例呈逐年增加,而到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则是逐年下降的。
客观而言,一线大城市和二三线城市相比,无论在就业机会还是个人发展前景上,依然还是具有长足优势的。时下,一些大学毕业生认为“一线城市吸引力变弱”,并不是真的“变弱”,而是一个理性的择业因素导致。而今,在择业观念的多元化之下,大量大学毕业生可以果断放弃大城市而选择回老家工作,是抛掉了面子的结果,这一现象所蕴含的“理性因素”值得欣慰。
当然,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相比,居住生活成本更高毋庸置疑。生活的现实压力,或是让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清醒”的一个因素,但“扎堆”生活在一线城市导致人才和资源的浪费无疑。从这个角度说,大学毕业生对生存和发展的“扬长避短”,本身也是社会理性的一个标志。
当然,这一“想回老家就业”的现象,更多地体现在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理念的进步上。毕业生们的就业目标,不仅仅是为了面子、为了单纯的收入高,而是更多的倾向于个人价值判断,个人的幸福感受,这是就业择业观进步的标志。
譬如,在报道中提到一些大学生最终放弃一线大城市工作的原因,“城市很大、工作很忙,感觉有些压抑。”一位大学毕业生这样总结她在上海的工作经历。“没什么认识的人,很难融入那里的生活。”一位在北京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说,相反在杭州,她熟悉每个地方,周围有一帮的好朋友,可以过得很自在。
大城市可能收入高,发展前景可能更好,但“朋友少”、“远离亲人”、“难以融入”等等,这些外在因素或者说过去一些大学毕业生较少考虑的因素,在时下竟然成为毕业生们“否决”一线大城市工作的原因,这是个人择业日趋理性的标志,也是大学毕业生群体在选择人生道路上更加成熟的标志。
大学毕业生择业的理性,对于社会发展是极为有利的,会比较好的“盘活”人才资源,减少社会资源浪费,对于二三线城市和其他中小型城市而言,可以因之获得更多的人才,获得更多的知识资源和发展人才储备。这一现象,对于未来中国城市的总体发展值得看好。大学毕业生们过去的“盲目跟风”进一线大城市,带有一定的被动“挟裹”因素,时下有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能“主动回乡就业”,对于社会和城市的发展将是一个极为良性的信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