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高考40年:自主招生发展迅速 为进高校增路径

首页 > 

高考

 > 恢复高考40年:自主...

恢复高考40年:自主招生发展迅速 为进高校增路径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改变命运”的思想一直深入人心,随着时代的发展,尽管这种观念已有所弱化,但一年一度的高考仍然牵动着千万学生和家长的心。

2003年,教育部开始推行自主招生政策,应届高中毕业生可以通过申请与评定,提前确定意向高校,并在最终录取时获得降分优惠。除了北京、上海、安徽、内蒙古四省份此前推行春季高考外,对大多数省份来说,这一政策结束了“高考一条路”的历史。

同年,教育部正式同意香港高校在内地自主招收自费本科生。尽管初期仅限于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等6省市,但高招的大门由此开始敞开了多元的怀抱。

两项政策的实施,为高考学生迈入大学校门再添新路径,因此,2003年也被誉为“我国高招制度的破冰之年”。

自主招生为进高校增路径

自主招生又被称之为自主选拔,于2003年被首次提及。

这一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通知中指出“为了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自主权,培养教育创新人才,全面推行素质教育,2003年在部分高等学校中开展自主选拔录取的试点。”

“这份文件就标志着自主招生政策的落地,当时它的目标是深化高校招生改革,为高水平大学选拔一些创新人才。”北京师范大学招生办主任虞立红说,自主招生政策的实施,使原来的高考“独木桥”,变为了多种道路。

最初试点仅有22所高校,2003年自主招生人数仅为2000人。但由于发展迅速,到2010年,参与自主招生的高校已有80所。这也成为了大多数优秀学生在高考前必然尝试的路径。

2009年,北京大学推出的“校长推荐制”,更是将自主招生推上了风口浪尖,获得了空前的关注。同期,少部分高校也开始尝试建立小规模的联考。

一年后,2010年,小联考飞速的演变为了全国高校大规模地联盟,形成了三大一小的四座阵营。其中,单单是以清华大学为首的“华约”和以“北京大学”为首的“北约”,便集中了大陆地区传统实力较强的19所高校。

正是在这一年,合肥第一中学读高三学生李帅君,第一次听说了自主招生,“当时华约、北约、卓越这些联盟刚刚形成,大家讨论得也比较厉害。”

在此之前,李帅君一门心思的想通过高考考入心仪的大学,“联盟形成后,才开始听到传言说有自主招生这个政策,而且有很大优惠,所以才开始了解。”

高三上学期,在和父母的共同参谋下,李帅君参加了“北约”和“卓越”两大联盟的自主招生,“当时刚报名时自己成绩不太好,不敢报太高的学校,就报了四川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山东大学这几个学校。”

报考后,凭借着曾获得合肥市物理竞赛一等奖,李帅君顺利拿到了考试资格,但他并没有对自主招生抱有太大希望,“一直都是以高考为目标的,只是在离自主招生考试还有两周时开始做一些竞赛题。”

李帅君告诉澎湃新闻,当时他所在的自主招生班几乎有一半学生参加了自主招生,“我们年级有10个自主招生班,都是当初中考自主招生进校的学生,基本每个班都有20多人参加。”

高三上学期,李帅君参加了四川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的考试,在下学期开学不久,就拿到了两所高校的降分录取资格,“当时川大是降20分,华南理工是降10分。”

但这个结果并没有让他很惊喜,“整个高三我成绩进步比较大,实际上到了下学期已经有了更高的目标,所以也没太看重降分资格,就是想作为保底,重点还是高考。”

然而在高考过程中,由于粗心大意,李帅君在一向擅长的理科综合卷上填错了答题卡,“扣了大概有12分。”最终他的高考成绩616分,而当年安徽省理科一本线的分数是534分,高出了一本线82分。

“这个成绩是比较尴尬的,更好的学校可以上,但选不了好专业,而利用加分政策,两所高校的好专业都能挑,”在反复衡量后,李帅君最终通过加10分的方式进入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这一年,李帅君所在班级有十几个学生拿到了自主招生的降分资格。

制度为自主招生保驾护航

到了2012年,全国自主招生试点高校已经达到了90所,通过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累计公示自主选拔录取资格的高考19.8万人,实际录取10.7万人。

随着自主招生范围和社会影响力的扩大,问题也开始慢慢出现。

“当时大家说得最多的就是不公平,觉得自主招生的面试和命题不规范,人为因素造成的腐败问题时有发生。”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说,在自主招生的初期,确实出现了一些不规范的问题。

各种针对自主招生“降分录取”优惠投机取巧的买卖和造假利益链条开始暗中发展,出现了证书、发明、专利造假等提供虚假申请材料的行为。

各种问题的出现,使自主招生政策遭到部分学生和家长的质疑。

对此,作为曾经自主招生的一员,李帅君认为,自主招生虽有降分政策,但实际上并没有太大的权利,“自主招生和保送不一样,不代表通过就可以上大学,高考成绩仍然是关键,所以批判不公平、暗箱操作,其实并没有那么夸张。”

“自主招生更多的应该是保底,我们那届很少有学生是通过自主招生进了自己原本上不了的学校,基本能拿到资格的,本身也有能力考上,自主招生只是多了一个发挥失常的保障。”

李帅君认为,很多质疑自主招生的家长或学生都是没有参加过的,“他们只看到了降分的结果,没有看到背后要付出的双倍努力,当时既要备战高考,还要分身准备自主招生考试。”

“我中考是县城里通过自主招生第一个考进合肥一中的学生,高考又是通过自主招生进入的大学,本科结束后研究生保送到了同济大学,很多人觉得我一路踩着政策的门槛,很幸运,但实际上踏上这些门槛,每一步都要付出双倍甚至更多的努力。”

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高考自主招生政策顺利实施了十多年,期间也在不停的完善和调整。

2013年,教育部下发文件,要求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高校加强考务和录取过程管理,强化信息公开和监督检查。教育部将对试点高校严格执行动态管理和准入退出机制,凡是政策执行不严格、管理不规范、问题突出的,一律停止试点资格。

2015年,自主招生政策又做出了新调整,将自主招生考核调整到了高考结束后、高考成绩公布前进行。同时规定招生考核实行四级信息公开制度,严查各类违规行为。

今年4月1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严格高校自主招生资格审查和考核工作的通知》,在自主招生历史上首次提出“对查实提供虚假申请材料的考生,取消其高考相应资格”。

对于这个通知的出台,虞立红认为在现阶段是非常有必要的,“国家制定的任何政策,都是积极的层面,也会有负面的问题,我们自主招生政策设计得再好,没有制度保障都是不行的,”

她认为,自主招生最重要的就是诚信,如果高校不能科学公正地选材,招生过程中掺杂其他的内容,就一定会出现问题,而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就要用制度来束缚。

“现在通过阳光高考、不断地公示、录像、学生考场双随机,已经把人为的因素屏蔽了好多了,我觉得在一定意义上讲,已经是很能保障的了。”虞立红表示,未来还应当加大违规的处理力度。

刘海峰认为,除了出台严厉的惩罚措施,也应该对自主招生的比例进行限制,“目前自主招生还处于尝试阶段,有一点弹性空间就很容易被别人钻空子,所以不能扩大到太大的范围,一大就更容易出现问题,还是应当坚持控制自主招生比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