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美国科学院院士出炉 复旦大学校友袁均瑛当选

首页 > 

考研

 > 2017年美国科学院...

2017年美国科学院院士出炉 复旦大学校友袁均瑛当选

今天(5月3日),美国科学院(NAS)公布了2017年新增选院士和外籍院士名单,共产生84名新院士和21名外籍院士,共有4位华人当选。

美国科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于1863年由美国前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宣布成立。目前共由三部分组成: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美国国家工程院和美国医学研究所组成,它们分别于1916年、1964年以及1970年成立。从起初的50位成员,美国国家科学院现在已经发展至2250名成员,其中有452名成员为外籍院士(即拥有除美国以外国籍的学者),大约有200个院士获得了诺贝尔奖。在历年当选的美国科学院院士或者外籍院士名单中,有很多华人学者的身影,包括李政道、杨振宁、施一公、袁隆平等著名科学家。

在本次新增的84名院士和21名外籍院士中,来自哈佛大学医学院细胞生物学系 Elizabeth D. Hay讲席教授袁钧瑛,是今年当选者中唯一出生于大陆的科学家,这也是她在2007年当选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后斩获的又一殊荣。此外,中国台湾和香港还有3名科学家当选外籍院士。

袁均瑛,女 ,1977年恢复高考后以上海市高考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上海复旦大学生物系,生物化学专业。1982毕业,获学士学位。同年考入上海第一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医学院)研究生院,并以优异成绩考入CUSBMBEA项目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1989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1990受聘于哈佛大学医学院,任助理教授。1996年任哈佛大学医学院副教授。2000年至今任哈佛大学医学院终生教授。2014年获得哈佛大学Elizabeth D. Hay讲席教授称号。

袁钧瑛教授多年从事于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是世界细胞凋亡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并是世界上第一个细胞凋亡基因的发现者。该发现为世界细胞凋亡研究领域奠定了研究基础,引发了世界上众多的实验室从不同的角度开始对细胞凋亡进行系统的研究,也为她当时的研究生导师Horvitz教授获得2002年的诺贝尔奖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袁钧瑛教授探索并发现Caspase在调节急性和慢性神经退行性病变中的作用,从中找到了一系列可以调控细胞凋亡通路中一些关键蛋白,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小分子抑制剂。2005年袁钧瑛教授首次发现并定义了necropotosis这一细胞死亡模式并对其机制加以充分的阐述。

袁钧瑛教授的研究工作多次发表在《科学》,《自然》,《细胞》等国际一流杂志上,共195篇,论文引用次数达6万7千多次(近5年被引用2万5千多次),是国际学术界公认的细胞死亡研究领域里的权威,曾获得各种国际奖项和荣誉11项,曾两次被诺贝尔奖委员会邀请在斯德哥尔摩的卡洛林斯卡学院论坛做专题讲座。袁钧瑛在2007年当选为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在2010当选为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2012年入选中国“顶尖千人”计划,成立中国科学院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