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片:何耀 出生于1981年5月。“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首届“青年973”项目负责人、“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获得者。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硅纳米生物技术及其生物成像、分析检测和癌症早期检测与治疗方面的研究工作。
独立之问
在指导学生做科学研究时,我们常常会发现学生的创新思维很匮乏,在开拓研究思路上困难重重。甚至有的学生只能依靠老师给予指导,拿不出属于自己的研究思路。学生为什么找不到研究思路?关键还在于缺少系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
自由观点
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业观,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成长。当下有一些学生很功利地看待自己的学业,认为完成了一个课题及发表了几篇文章就算完成学业了。教师应该及时了解、发现并纠正学生的这种错误观念。
学生不能为了毕业而毕业。在学校里,学习到汲取知识、解决问题、团队合作等能力,获得更多面对未来挑战的信心,才是求学中最有意义的成长。学生只有端正态度,才能主动在科研领域上探索实践。
当然,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是一个系统工作。对于学生而言,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勤奋好学等是内在因素,学校的师资、学生管理、学习氛围等是外在因素。我们要尽可能补强外在条件,借此激活和增强学生的内在动力。结合近年来学院在人才培养上的探索实践和个人从事教学科研的实际,我认为应重视以下4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核心教授+创新团队”科研小组建设,让学生在科学研究的沃土里学习成长。“核心教授+创新团队”科研小组是一个学科互补、协同创新的人才梯队。这种科研小组可能是跨专业、跨学院、跨学校的学术团队,也可能是国际化的团队。它集聚行业大牛和各专业优秀人才,化解交叉学科研究难题,既是开展前沿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也能成为人才培养的强力支撑。科研小组建立之后,要充分发挥团队中“传帮带”的作用。教授指导学生,高年级学生积极帮助低年级学生,将团队中总结和积淀下来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传承下来。如此教师就可以避免重复工作,节省大量的精力用于科研创新;学生也能够在师资充裕的环境中,获得更具体的指导和帮助,接受系统规范的科研训练。
二是注重课堂教学方法。科研领域每年都会有新的研究成果,教学课程也需要不断地更新。在给学生授课时,尤其是比较前沿的研究领域,通常没有成熟的教科书。为此,需要持续调研、更新课堂讲授内容。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学科的基本知识,结合课堂上讲授的当前科研进展,与学生一起讨论相关领域存在的机遇与挑战,努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三是鼓励学生多动手做实验。有些学生阅读文献的能力很强,但动手能力很差。日常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动手做实验,一些好的研究思路往往就是在不经意的实验中发现的。一位研究纳米材料的学生,如果能从电镜中看到纳米结构,则对于更深入理解纳米材料也大有裨益。这就要求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要向全体学生开放,只要学生提出申请并通过专业的培训和考核,就可以使用相关设备进行实验。
四要鼓励学生,尤其是本科生要早进团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科研能力的培养要从本科生抓起,从大一开始,为每位本科生配备科研导师。学生对某一问题产生了兴趣,及时指导其创建一个研究课题。有了研究课题,再鼓励学生组建团队或加入导师团队,开展科学研究。学生经历了这一流程的锻炼,能够熟悉科学研究的基本流程,掌握一些科学研究方法,为以后学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一举措可以避免学生死读书、读死书,充分引导他们在实践中思考、质疑和创新。
校际对话
庄明阳 北京大学天文学系2016级研究生
何老师可否推荐您最近在看的书,您阅读中有什么感悟?对您的科研有什么帮助?
何耀:《道德经》。其中五千余字,可谓字字珠玑。参阅《道德经》,对自身而言,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思考科学研究。举两个虽不尽然准确但相对易懂的例子:“道法自然”,蕴意极为丰富。简单理解,即向大自然学习,科学领域的很多重大发现都源于对自然现象的思考;“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用之于当代医学领域,则可发展为“预防医学”。
刘磊 江苏大学纳米技术研究方向青年教师
纳米科学与技术在中国发展已近30年,由于其重要作用,在不久的将来是否可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或者在高等教育中成立专门的学院,设立专门的课程以有针对性培养学生和科技人才?
何耀:苏州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本科教学,其专业即为“纳米”,其中授课内容涵盖了化学、物理、生物等多学科交叉的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为本科生从基础知识到应用研究多角度讲授“纳米”;同时,学院基本采用全英文方式为本科生授课,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纳米”科技人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