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现状如何 蓝皮书告诉你
家长期待的学校教育什么样?高校学生主体组成现在有何变化?4月18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7)》(即“中国教育蓝皮书”)给出了答案。
多半家长认为学校应试教育倾向严重
《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7)》显示:半数以上家长认为当前孩子所在学校应试教育倾向严重,学校在“注重孩子全面发展”上做出改变,成为家长呼声最高的诉求。
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与腾讯教育频道联合发起的家长对学校满意度调查,共有13561位家长参与,其子女就读学校分布于31个省区市。经统计,家长对学校教育满意度的整体均值为3.54分,满分为5分。该项调查的测算主要综合了“家长认为孩子喜欢学校的程度”“家长对于孩子在目前学校上学的乐意程度”“家长对孩子所在班级老师的满意程度”三项指标。
调查显示,家长满意度与子女就读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并非完全相关。获得高评价的吉林、广东、重庆、湖南等地,在学业质量检测中并非先进地区;而一些教育资源丰富的省份,如江苏和上海,家长对学校教育满意度却低于总体平均水平。专家表示,其原因值得深入研究,或许说明家长对学校教育的主观感受,更多来自师生关系、家校关系等软性方面,而非学业成就等硬指标。
从调查中家长对应试教育倾向的报告情况来看,就地区而言,西部地区学校的严重程度高于东、中部;就城乡而言,县城学校的应试教育倾向最为严重,高于地级市学校、省级市学校、乡镇学校和村级学校;从学段来看,中学阶段的应试教育最为严重。
值得重视的是家长对学校应试教育倾向的原因分析。家长认为,“以中高考为指挥棒的考试评价体系单一”和“校长、教师片面追求升学率”是学校应试教育倾向严重的两大最主要因素,然后依次是地方政府教育政绩观、家长片面追求分数、培训机构推波助澜。
调查显示,目前家长对学校教育呼声最高的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升教师素质、教学质量、教学方法等软件”超过半数,排在第二位;“真正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位居第三。不同学龄段家长和不同类型学校的家长期待的教育改变各不相同。幼儿园学生家长最期待学校“降低入学条件(门槛)”“不乱收费”;中学生家长最期待学校“真正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县城学校的家长希望学校“减小班额”的呼声最高;村级学校家长在“提升硬件”“杜绝学生欺凌、暴力事件”方面的诉求最为强烈。
家庭第一代大学生成高校学生主体
2016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后期向普及化早期转变的背景下,中国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即父母均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多,乃至成为高校学生的主体。同样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7)》对60703名家庭第一代大学生的大学前经验、大学期间就读经验及其对学校的评价和教育收获进行了调查分析。
调查显示,中国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学习与发展和非第一代大学生在课堂外学习方面有着很显著的差异,他们课程成绩相差并不大,但课外活动相差极大。第一代大学生在学经历和学习状况表现为:传统教育的好学生;较少与他人交流和在课上表达意见;花更多的时间玩电子游戏;社交圈子小,较少得到他人的支持;较少参与课外活动。
调查结果显示:第一代大学生呈现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文化资本较低的特征。来自农村(69.74%)和非独生子女(70%)的比例均约七成,近八成(76.89%)的父母从事普通职业。第一代大学生在认真听讲等基本学习行为上表现尚可,但在课程硬性要求之外主动参与到讨论等学习活动上明显表现不足。和同伴、师生的人际互动不够,尤其是以丰富人际生活为目的的交往最差。在实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类活动上的参与度尚可,但在课程以外的语言学习、海外学习、辅修第二学位等拓展性学习活动上明显不足。此外,对和任课教师一起做研究、向期刊投稿、参加各类学术、专业、创业或设计竞赛等研究性活动,并不热衷。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史静寰表示,很多家庭随着扩招才产生了家庭的“第一代大学生”,第一代大学生父母的最高职业地位为农业生产人员和蓝领的所占比例为73.37%,他们逐渐成为中国本科高校的主体。
针对调查所揭示的问题,史静寰建议,首先要重点促进他们参与扩展性学习、研究活动;其次,要加强任课老师和辅导员在他们人生发展上的指导,建构良好的师生环境;最后,学校要为学生提供更多支持(经济支持、成长指导、社交支持),同时还要通过宣传和服务,提高学生使用资源的方便性。
(北京4月18日电 靳晓燕 刘傲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