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是各种思想交流、交汇、交融和交锋的重要场所,也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民族类高校概莫能外,同时民族类高校还肩负着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使命。抓好思想政治工作,是民族类高校各级党组织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特别是信息时代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容易扰乱青年学生的思维,其带来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压力持续增大、风险前所未有。我们要掌握斗争的火候,牢牢守住高校这块阵地,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做到寸土不能失、片瓦不能丢、丝毫不能让。就路径而言,民族类高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突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这一主题。
民族类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姓党、姓社,管好导向、管好阵地、管好队伍;要区分高校党委、领导干部、教师、青年大学生不同的层次,突出抓好高校党委这个主体,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这个“重点”,面向全体学生,使各级领导干部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组织者,各民族师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执行者。
高校党委要承担起思想政治工作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两个主体责任,党委书记要切实履行好第一责任人责任,领导班子成员要自觉履行“一岗双责”,纪委要切实履行监督责任。要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建党相结合,加强教师党支部、思政理论课教师、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建设。
要高举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旗帜,高举维护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学习宣传和贯彻好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增强各族师生“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团结。
第二,把传统的工作方法与现代新媒体传播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凸显“网络阵地”的正能量。
互联网的传播没有边界,但互联网有主权。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居危思进,凸显“网络阵地”的正能量。
首先是要用得好。要善于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容易接受的网络媒介和语言方式开展工作,变“高谈阔论”为“网言网语”,寓教育理念于生动故事。要注重少数民族网络人才的培养,加快培养一批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又熟悉现代网络技术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主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意识形态话语阵地建设。
其次要建得好。要建设我们自己可靠的网络宣传教育阵地,建好党团组织和学校、学院、班级微信、微博客户端,做到学生在哪里,工作就要做到哪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学校和学生的教室空间、宿舍空间、网络空间、心灵空间。
再次要管得住。要坚持正面宣传引导和舆情监管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舆情监管上,对高校校园网用户实行实名注册,完善高校网络信息审查应急机制,协同、配合上级公安、工信部门,加强涉及民族类高校的网上负面舆论控制,做到“早知情”“早出招”,决不能让信口雌黄、煽风点火、影响政治稳定和民族团结大局的人造谣生事、浑水摸鱼。
第三,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切实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既是经济问题、民心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广大教师党员、学生党员要主动站出来,关心身边的学生,掌握学生思想动态,通过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尤其是就业中的困难与问题,让学生潜移默化地信任党组织,依靠党组织;继续完善奖、贷、勤、补、缓、提为一体的帮困助学育人新机制,逐步实现资助方式由“输血”向“造血”和“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的转变。
第四,不断创新校园育人功能,构建学校宣传思想工作新格局。
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继续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充分挖掘和弘扬能够体现学校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发挥学生党支部、团学组织和社团的作用,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内涵;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调动各民族学生共同参与民族团结教育、共建和谐校园的热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积极构建独具高校特色的文化品牌。
第五,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强化党委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
意识形态工作是高校最大的政治责任。领导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既要有态度,更要有行动。校党委会(学院党政联席会)每学期至少要专门研究一次意识形态工作,及时研判形势、分析风险点、采取应对措施;要把有条件的党务工作者培养成学术带头人,把行政系统主要负责人、学科带头人培养成基层党组织负责人;要把教材和课堂讲坛的管理纳入日常教学管理,纳入教师年度考核内容,绝不给错误言论以传播渠道,引导高校教师牢牢守住政治底线、法律底线、道德底线;建立健全学校意识形态尤其是宣传思想工作督查评估机制,将此作为学校目标责任制考核和办学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纳入校院两级领导班子及班子成员年度综合考核内容;要善于做知识分子的思想工作,既要守住阵地、敢于亮剑,又要把思想工作做在平时、做在前面,最大限度地把广大知识分子团结和凝聚在党的周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