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近十载 唐前《全文》集大成
——记西北师范大学《全先秦汉魏晋南北朝文》编纂研究
【项目推介】:《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是迄今为止收录唐以前文章最全的一部总集。其为清代学者严可均在明代梅鼎祚《皇霸文纪》《西汉文纪》至《隋文纪》等15部共192卷《文纪》基础上,集27年之力编纂而成,汇集自上古至隋代3000余人文章,共740余卷。光绪年间,王毓藻又集合28位学者,用8年时间8次校勘整理,将其刻印。但此书一经问世,即有学者指出其中疏漏。而要全面修订或重编此书,工作量实在太大,故无人对其进行补充与订正。
2010年,西北师范大学赵逵夫教授集合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西北大学、郑州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10余所国内研究唐前文学文献的专家40余人,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获得立项,在严氏著作基础上,重编《全先秦汉魏晋南北朝文》,纠正自上古至隋代文学、艺术、政治等各方面研究中因资料欠缺等造成的错误,为解决这一段研究中一些久久不能解决的“悬案”提供尽可能完善的文献资料,为中国五千年文明中的前3600年的研究奠定翔实、可靠的文献基础。
“《全先秦汉魏晋南北朝文》编纂整理与研究”项目由西北师范大学赵逵夫教授作为首席专家,联合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共同完成,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立项。
抱团科研,全面“动工”
2000年,赵逵夫教授申报“西北师范大学知识与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先秦文学基础文本研究》,包括《全先秦诗》《全先秦文》和《先秦文论全编》。其中《先秦文论全编要诠》《全先秦诗考校》(为完成的成果命名)均已完成,唯有《全先秦文》是在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基础上进行,问题最多、困难最大,也最难把握。在查阅甘肃各高校和省图书馆有关资料后,赵逵夫等人又到山东、北京等地图书馆查阅载有相关佚文的文献。有的图书馆不让拍照,或咨询费太高,尽管如此他们还是想尽办法拿到了照片或复印件或抄件。
一次,在有不少古籍整理学者和古籍出版机构专家参加的学术讨论会上,赵逵夫教授指出了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不足、失误与他们编的《全先秦文》体例,引起专家广泛关注。
“当时即有出版社主动找我,希望我能承担《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增订工作。我考虑再三,没有答应。2005年我到中华书局参加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作品选》编辑工作会议,中华书局顾青先生正式请我牵头承担该项目。我认为每段都要请文献根柢很深且精力又好的专家担任主编才行。”赵逵夫教授介绍,2010年,由中国人大徐正英教授、郑大王书才教授及西北师大韩高年教授等10余所高校40余人组成《全先秦汉魏晋南北朝文》课题组,成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分工合作,项目全面启动。
此项文献编纂整理工作,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材料真伪的甄别、时间断限的划定、底本版本的选用、作者简介的订正以及编排体例的变化……许许多多的问题,每一项看起来都很细小,但处理起来却都非常棘手。“我们这部书要代替严书,但严书体例和具体论断中合理的、可取的部分,一定得继承;而存在的问题,也应该要全部消除。要总结、吸收近百年来这方面的成果,在录文范围、体例、文本的真伪断定、时代断限、文字校勘、作者介绍等方面体现学术的发展。”赵逵夫教授表示。
查缺补漏,展学术发展
全书体例由赵逵夫教授在此前《全先秦文凡例》基础上,从全书通盘考虑后拟定原则性的大的《凡例》和工作中保持一致性的《工作细则》。凡严书要取长补短,如上限问题,严书始于太昊伏羲,其次为炎帝,且严氏收在炎帝名下篇目,均是春秋战国时的农家言。严可均将远古神农氏与炎帝等同起来,又将先秦文献中标为“神农”的言辞都看作是“炎帝神农氏”之言。那么,上限应从何时开始比较科学?
“我原来设想从颛顼开始,但也觉不妥。后遵从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从黄帝开始,与常说的‘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相一致。”赵逵夫教授对上限作了更为科学的界定。
该项目是要对隋代以前属于“集部”的所有文献加以辑录。赵逵夫教授介绍:“只要是确认了的秦以前的文字,残篇佚句都得收入。有关汉代以后的出土文献,包括金、甲、简、帛、石刻文字,属于‘集部’的,全部收入,尽最大努力做到‘全’。只有先秦部分问题比较复杂,而且还有些出土文献正在整理、考订和讨论中,拟将来再编《全先秦文·出土文献部分》。”
至于作者排列顺序,项目组原定所收文献全部按作者生卒年排列,不考虑家族关系,也不分帝王、大臣等,一律按时间先后。但后来发现先按生年也有问题,后汉时几个皇帝在位时年龄很小,有的只有几岁,他们的有关“诏书”之类便会很靠后,同大臣的相关上书之类完全对不上。因而又改为先以卒年为准,再看生年和其他。但又出现新问题,如颜渊、子路去世早,就要排在孔子前。最终项目组讨论决定:将国君集中排在最前面。“这同前人‘尊君’观念无关,而是把国君作为一个时间坐标。其他人则按时间先后排,同时之人,先看生年,个别情况则据其相互关系、生卒年综合考虑。”赵逵夫教授介绍。
“赵教授严谨细致的敬业精神,敏锐深刻的学术见识,令人敬佩。”张峰屹教授团队最初在辑佚之时,未检核《倭名类聚钞》(又名《和名类聚钞》)之类极罕见之书和唐钞本《文选》残本之类书籍。赵逵夫教授审阅《全西汉文》初稿时,根据自己多年积累,又补充了几条遗漏的佚文。
取而代之,新增50%篇幅
有些书很难判定究竟属史部还是属集部。如《战国策》历来被看作史书,但其实大多是策士的上书、书信等文稿,按古代四部分类,当归于集部(而纵横家亦是战国诸子之一家,又可归子部)。失去书名的文献,集部与史部的界线也不是很清楚。徐正英和王书才教授为了将《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变成能够载入《全三国文》的文档,购买了当时最好的汉王扫描仪。每天除了上课,就是扫描资料。经过三个多月的紧张工作,走马楼竹简释文终于形成文档。接下来,他们又夜以继日地对照原书进行断句标点校对,增加注文。但最后这部分文字根据出版社意见,认为属史部,被全部删除。
西北大学韩理洲教授负责《全北朝文》编纂工作,其先后主持召开5次全员参加的研讨、审稿和定稿会。如对按语中引用说明原文背景的文字时要征引原文,而表省略之词的“云云”是与引文一起放在引号里,还是置于引号外,都要反复讨论裁定。会后课题组必出《纪要》和相关样稿。为方便工作,项目组成员沈文君组建网络联系群,方便大家随时传递文件、交流工作等。
“难度主要是辑佚。在各种文献中,得像大海捞针般地去找。”赵逵夫教授桌上很高的几叠文稿,便是这7部分中已完成和未最后定稿但基本完成的文稿。“这7部分的其中任何一部分,都可申报一个国家重大项目。”赵逵夫教授郑重地说,将来完成的篇幅会比严氏原书要多出50%~60%。
2014年课题中期评估,项目组出版著作7部,一部获第26届全国优秀古籍图书二等奖,两部获甘肃省社科三等奖;并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献》《史学月刊》《国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56篇,其中9篇被《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转载,一篇获第二届“百盛—清华学报”优秀论文奖。
2015年《全西汉文》和《全三国文》交付中华书局。
谈及《全先秦汉魏晋南北朝文》的未来与分量,赵逵夫教授满怀信心:“这套书肯定会取严书而代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