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节日变迁中重塑“文化图腾” 折射多元需求

首页 > 

高教

 > 高校节日变迁中重塑“...

高校节日变迁中重塑“文化图腾” 折射多元需求

“女生节”的余热未消,“白色情人节”的脚步已匆匆走过,尚未来得及驻足停歇,愚人节里各种恶搞或整蛊早已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光棍节、圣诞、元旦、春节、元宵……传统的、新鲜的、舶来品、原创的,如今的校园节日像滚滚转动的轮辐,目不衔接,来不及思考,却又推人向前。

对常自嘲青春无处安放的大学生来说,还有谁能比爱热闹、好娱乐的他们,更能敏锐地捕捉到节日的韵律?当然,节日扎堆的背后也是古今中外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本期,我们在高校节日的新旧更迭之间,聚焦大学校园里节日文化的变与不变……

坚守:传统节日守望文化乡愁

“过年不回家了,准备到杭州兼职,积累一些社会经验。”春节前,就在很多大学生归程返乡之际,南京某高校的大四学生刘哲毓,却与几名同学一起登上了与老家山西反向的列车。无独有偶,寒假期间,厦门理工学院发出10万元的“亲情红包”,每包500元,全部用于报销回家路费。从2012年起,该校每年寒假都要给学生布置“亲情作业”,为的是把学生们“赶”回家看看。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回家过年”则是中国人年根最浓烈的乡愁。但近年来,春节选择不回家的大学生却越来越多。工作、考研、旅游……虽然不回家的理由各种各样,但“年味越来越淡”“过年没意思”……成为不少大学生的共性感受。

式微的不只是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在大学生中日益淡化早已是不争的事实。虽然社会和高校一直强调传统节日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也不断推出各种契合节日的文化活动,但事与愿违,几乎所有“土节”味道越来越淡,为什么传统节日的灵魂逐渐消散?

“传统节日依附的载体越来越少。”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陶立璠认为,传统节日中的敬神、祭祖、尊老爱幼等与农业文明相生相伴。而如今的敬神、祭祖等与年轻人相隔甚远,节日自然也就失去了传统的文化味道。

“传统节日的淡化作为一种文化式微,与其缅怀渐行渐远,倒不如看成是社会的自然演化。”扬州大学团委副书记刘斯文认为,社会在发展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应当顺其自然。节日的内涵与形式唯有跟随时代的步伐,苟日新,日日新,才能更持久地延续传统节日的生命力。如时下清明流行的网上祭奠、春节流行的电子红包等,不就是传统节日获得新生的有力明证?

碰撞:舶来洋节融入本土元素

“中国人应该重视自己的传统节日,不过外国节!”去年,四川某高校的准空姐们身着传统的古代汉服,手举“拒绝圣诞节,坚决维护中华传统节日”的标语,呼吁大家重视和回归中华传统节日,理性对待外国节。

情人节的巧克力、万圣节的南瓜灯、圣诞节的礼物和狂欢……与传统节日逐渐式微相比,作为舶来品的洋节却越来越火。尤其在大学生当中,无论是圣诞节、愚人节,还是情人节、感恩节,其受追捧程度甚至超过了众多本土节日。

“看到洋节而心生畏惧,其实是一种自信心缺失的表现。”不少专家认为,虽然“洋节”盛行裹挟着文化传播,的确有潜移默化的功效,但也无需对洋节的盛行太过紧张。无论是圣诞节,还是感恩节等,并非西方传统的宗教节日,不少已经被烙下了东方特有的历史记忆或文化印迹。如平安夜赠送平安果,越来越多的人正体验着传统中国元素与舶来洋节碰撞带来的喜悦。

“西方的感恩节有着明显的宗教色彩,但在很多大学校园里的感恩节,主题却是向身边的亲人传达爱意和感谢。”扬州大学后勤保障处副处长朱春生说。据了解,感恩主题几乎在当天席卷了全国所有的高校。“写一封家书传递温情。”东南大学的毕业生张鑫说,虽然已经毕业多年,但每一年的感恩节,自己都不会忘记给亲人或朋友寄一份家书或贺卡。而这样的习惯正是从大学的第一个感恩节开始,已整整坚持了9年。

“传统中国文化具有海量的包容力和惊人的创造力。”厦门大学教授陈培爱认为,洋节与中国人生活实际相结合后,丰富了中国民众的生活形式,不少传统文化也借助洋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新创:人造节日折射多元需求

每到“双十一”光棍节,全国几乎所有大学校园里都热闹非凡,学生们各出奇招,用各种特别的方式来过这个特别的日子。尤其是近两年,在电商不断炒作下,这个起源于高校的“光棍节”更像一场名副其实的“狂欢购物节”。

“哪怕是5年前,没有人能够想到这个高校大学生自娱自乐的‘人造节’能够有如此大的能量搅动社会热潮。”河海大学研究生尹紫伊是一名资深的“剁手党”。在她看来,近年来,除了光棍节,还有5.20、女生节、男生节等很多“人造节”越来越吸引了众多忠实拥趸,俨然成为一种特殊的校园风景线。

如果说光棍节更注重娱乐,那么,同样起源于高校,并越发流行的“女生节”则多些人文内涵。现如今,每年3月7日,给女生过节,俨然是各大高校不约而同的“潜规则”。

人造节为什么会火?不少专家分析,这些节日迎合了当下年轻人多元的文化需求。很多节日经过网络发酵,也逐步吸引了众多跟随者。作为节日的创造者,节日内涵由其阐述,庆祝形式自己决定,在这些人造节日中,大学生有了更多发言权和主动权,也就有了参与的动力。

“其实很多现代节日都可以算人造节,比如运动日、地球日、无车日,都是好的人造节,必然是因为其回应了社会的某种需求。”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营销学教授郑毓煌认为,无论是校园还是社会,造节都是一种趋势。未来,还会有更多的节日被造出来。

引领:包容并蓄重塑节日图腾

从湖南某高校在“双十一”当天,为方便学生购物,打破常规,午夜之后,不熄灯、不断网,到当下部分高校流行的彩虹跑、西红柿大战等节日庆典,再到刚刚全面推开的清明、端午小长假等,节日在校园里的投影越来越多元,在校园内外,引发的支持或声讨也此起彼伏。

“有一个现象必须注意,无论是舶来洋节,还是传统节日,又或者近年火爆的‘人造节’,都很少有人真正问津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社会学研究学专家田丰认为,青年人享受节日本身不是坏事,但社会应该关注的是狂欢背后,青年对现代社会文化的塑造力。

“对我来说,每年的感恩节比新年的意义更重大。”扬州大学饮服中心负责人殷俊介绍说,“食香课堂”是该校感恩节活动的一则剪影。每年的这一天,都会有不少普通后勤员工,被邀请走上大学讲堂,面向全校师生讲述自己平凡中的坚守。“我们想通过这样一个节日,以一种仪式感传递给师生感恩与奉献。”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唐禹强,负责这个活动已有四年,在他看来,现如今,这种温情的感恩传递已经连续举办了4年,不仅拉近了后勤与师生的距离,更作为传统一届届延续下来。

“无论是何种节日,其产生或式微,都有一定的内生因素。根植于节日背后的人文环境的演变是节日变迁的原动力。”结合自己多年从事学生活动的工作经验,刘斯文认为,大学校园里节日的变与不变归根结底还是现实社会的投影。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角,高校应秉承深入理解、包容并蓄并积极引领的开放心态,重塑校园节日图腾,并以此为起点,使中国文化成为当代文明星空中最耀眼的那颗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