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导致就业难

首页 > 

人才

 > 全国人大代表:人才培...

全国人大代表: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导致就业难

全国人大代表车晓端建议:高等院校要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专业建设

草长莺飞的3月,对于高校应届毕业生来说,是毕业前最后一波找工作的好时机,越到后面,好的工作越难找。这段时间,各大高校也在通过校友企业、多年合作伙伴等方式,联系企业进学校来进行招聘。

近几年,每年都会说大学生就业难,全国人大代表、民建浙江省委会副主委车晓端注意到了这个现象。为此,她特意进行了调查,也发现了问题。她说,原来是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导致的。为此,她建议,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尤其是地方性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应以就业为导向。

学生找工作难

企业找员工难

教育部近日发布,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将达到795万,较去年新增30万,届时就业竞争将会激烈异常。

车晓端注意到,这已不是教育部第一次发布当年毕业生数量,也不是第一次通过毕业生人数来提醒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很大。大学毕业等于失业,这样的现象相信没有谁愿意看到的。

在关注到这一现状时,车晓端特意去关注了一组来自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信息:2016年上半年浙江省人力资源供求分析报告显示,全省人力资源市场各类技能人才月均需求18.32万,月均供给13.73万,月均供求缺口达到4.59万。

“我就纳闷了,一边是听到大学生找工作难,一边是企业说找人难,究竟难在哪里呢?”虽然两组数据的统计口径不同,但是,车晓端的第一感觉,是现在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供求结构发生了错位。

为了证实自己的直觉是对的,车晓端特意关注了浙江省某个地级市人才市场近期组织的一次人才需求抽样统计结果。该市本级6400多个需求岗位中,本科需求27%,大专需求达43%。从高校毕业生生源情况看,本科约占51%,大专高职约占44%。从工种看,制造业和餐饮、批发零售等传统第三产业仍是吸纳求职者的主力,故绝大部分岗位学历要求不高,大专甚至中专生便能胜任。

同时,车晓端也发现,高校专业匹配与市场需求错位。从市场供需情况看,企业需求以工科类大学生为主,而高校扩招却以人文社科类专业偏多,使得文秘、法律和行政管理等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供大于求,致使毕业后就业困难。

把实习当回事的学生越来越少

在车晓端的调查中,她发现,企业高技能人才紧缺,而目前大学教育多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操作,使得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缺乏实际操作技能,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岗位要求,造成供需双方脱节。

“我们要的学生,最好是有实习经历,来了以后经过简单的入职培训以后就能上手。”杭州一家国有企业的HR谢小姐告诉记者,可是,现在招聘回来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基本上都没相关的经验,“为此,现在高校招聘,我们都是提前介入,让他们从大四下半年开始就入企业实习。最终签约的人数与校内招聘到的人数之间肯定会有差额,基本上都是在拿到毕业证书前 淘汰 了。对于学生来说,觉得企业各种制度在 克扣 他们,而对于企业来说,觉得这些学生眼高手低。”

从谢小姐的话语中,不难听出一个信息——现在的大学生不喜欢实习,一旦踏上实习岗位后,现有的知识不能应对实际岗位操作,有的则是因为各种人际关系而放弃。

为促进青年学生顺利就业,杭州市设有实训基地。一般来说,大学生的实习周期为3至6个月,可是,有不少学生会在实习后不到3个月,就因各种原因提前结束实习。

陈老师在杭州一所高校负责学生实习工作已有10多年了。她说,其实高校老师也知道,学校里学的理论知识最终也是要通过实践操作来得以体现。可是,根据她的工作经验来看,形成实习不被重视的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最大的因素就是高等教育规模在近几年的快速扩张。1977年,全国只有404所高等院校,目前已接近3000所。学校的数量呈7倍的增长,而学生的数量增长量远远大于学校的增长数量。“同时,这几年,随着不少企业的改制,企业对于经济效益的追求,对于承担实习工作已不再热衷,也不像原来那样能提供满足需求的实习岗位。”另一方面,现在学生在实习、就业时,专业对口率也有所下降。

陈老师说,现在大学生的实习单位,不像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样靠学校联系,更多的还是需要学生自行联系。“像医学、师范类等专业性强的专业,因为实习单位都属于国家事业单位,相对来说还是能够靠学校资源予以满足的。”

提高实习费激励学生效果不明显

学生为何不愿意实习,有学生说,现在去很多单位实习都是没有实习经费的,每天往返于学校与实习单位之间的交通费、工作餐费等都得不到补偿。“要与企业员工一样干活,甚至干得更多,做一些跑跑腿的事,想想都没有意思。”杭州一所高校大四学生小厉说,以前听学长说起不以为然,真正到了自己实习的时候才知道,真的很没劲。“不是一天两天,而是四五个月,真的很难坚持下去!”小厉说,她每天往返学校与工作单位,仅地铁费日均要12元,基本上公交车2站路都直接步行。“工作日的午餐、晚餐,还是要自己解决的。单位没有食堂,外面吃个饭起码10多元,这一天的花费比在学校贵多了。”

实习开销,真的成为了学生不愿实习的原因吗?

早在2014年,浙江大学本科生院为了鼓励学生重视、参与实习,按生均1000元的标准设立了实习教学经费,鼓励学生实习走出校园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并且在专业岗位上进行深度体验。尤其是对以往一直“蜗居”在实验室的理工科学生来说,鼓励多走进企业,将科研与实际需求结合起来。

“效果是有的,但是没有达到预期。”浙江大学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陆国栋告诉记者。记者从学校得到的数据来看,2015年108个本科专业中,有90个专业开展了不同程度、深度的实习。这些参与的学生中,生均实习天数达到了36天。相关负责老师告诉记者,以往的生均实习天数只有20多天。

建议相关部门加强顶层规划和设计

车晓端说,随着高等教育录取率的逐年提升,它已走向了普遍教育。本着对教育、对教育者的负责,她建议国家相关部门要加强顶层规划和设计,指导高等院校要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专业建设,适应社会需求,形成比较合理的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同时,在高校就业中,要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学校找准自身定位,加大一线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并且形成就业为导向的机制,强化校企合作,部分高等院校需摒弃“重招生轻就业”的观念,确保人才培养出口畅通。

与此同时,车晓端说,教育、人力社保等相关职能部门,也要加强对高校的办学指导,既要重视对人才需求预测、人才培养规模、专业设置调整的调控,指导高校改革,避免高校专业设置的盲目性,又要发挥自制优势,加强舆论正确引导,为高校和学生提供必要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公共平台和基本服务以提升就业能力。

对于学生提出来的实习费用,她建议教育、人力社保部门进行调研,通过学费单列、实习单位的协调等途径,给予实习学生最基础的生活保障,提高学生的实习积极性,并且加大对学生的实习考核,让实习变成真正的实习,而非形式化的过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