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20项成果亮相工博会 关注绿色安全与健康

首页 > 

地方

 > 上海

 > 同济20项成果亮相工...

同济20项成果亮相工博会 关注绿色安全与健康

同济20项成果亮相工博会 关注绿色、安全与健康

可快速检测出水质优劣的“水质快速检测仪”、能诊断结构健康状况的“空间结构检测及监测系统”、能确保高速列车紧急刹车安全的国内首套“高速列车风阻制动装置”……第16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开幕,同济大学将携20项科技新成果纷纷亮相,成果涵盖土木、汽车、交通、机械、环境、电子与信息、航天航空、医学等一批学科领域,“绿色”、“安全”、“健康”成为同济展项的三大关键词。

关注“绿色”:水质快速检测 垃圾污染高效降解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郜浩文教授主持的“水质快速检测仪”项目,由同济大学和上海绿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研发,是主要由液体颜色测量系统、预装检测胶囊以及稀释、搅拌、过滤等工具组成的现场水质检验成套装置,手提箱小巧轻便(3kg),工具齐备。它采用高亮度触摸屏操作,界面清晰、直观,配合快速检测剂(胶囊),可用于数十种无机物、有机物、重金属等定量检测,灵敏度高。“1+1”简单快捷操作模式让非专业技术人员也可随时随地开展现场水质分析检验。适用于水质分析、环境监测、食品检验及其他分析检验领域,尤其对矿山、企事业单位、农村、山区、海洋、事故现场等野外或应急检测有重要价值。其系列产品已应用于全国各地野外检测中。

同济大学大学生创业企业上海伊尔庚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的“基于电催化氧化的低压脉冲电解法对洗地废水的处理及应用”项目,利用自主设计的低压脉冲电解反应器对洗地废水进行研究,并得出最佳的处理参数,进一步明确了低压脉冲电解法处理洗地废水的机理;在实验室小试的基础上,对实际的洗地废水开展试验研究;并对低压脉冲电解法在洗地清洗设备上的应用开展初步的探索研究。在自主研制的洗涤机上装载电解技术装置,无需添加化学清洁剂,直接对重油污地面进行清洗。实现洗地废水的资源化,节约水资源,也为其他类型的难降解、高浓度废水的处理提供更多的技术处理途径,为脉冲电解法处理废水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体积小、质量轻、可折叠、电驱动、外壳量身设计,能随身携带上地铁、公共汽车、火车,由同济大学汽车、机械、电子与信息工程等专业15位学生团队自主设计、制造的“便携式辅助移动设备” 是一个小型城市公共交通的辅助工具,起着与公共交通工具的连接作用。“由于城市公共交通的不完善,公共交通在很多地方还没有覆盖,导致很多人放弃公交。这一辅助移动设备的便携性和经济性将促进人们把城市公交作为出行的首选。”负责同学说。

后续学生们还将对目前的实车进行结构上的优化,并选用碳纤维材料,在保证其可靠性的基础上尽可能减轻其重量。

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李岩教授主持的“植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高性能多功能化研究及示范应用”项目,率先开展了高性能、多功能的植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研制及应用推广,并首次实现了在航空、轨道交通车辆、汽车等领域的示范应用。植物纤维来源于自然界,具有质轻、价廉、力学性能独特、保温、隔热、环保等性能优势。充分利用植物纤维独特的化学组成以及多层次多尺度的微观结构,开展高性能、多功能的植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研制及应用推广。

由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与城市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合作开发的“生物质质热解器”项目,可对废弃物和生物质(包括生活垃圾、污泥、秸秆、园林垃圾)通过热解炭化的手段来实现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置。相比焚烧处理,热解不仅减轻污染,而且能有多种资源化方式选择。使物料在热解过程中经历干燥、热解、炭化、产物调节多个阶段,使产物可以按照需要来进行选择和条件,同时不需要外部燃料,污染物排放完全达标。

守护“安全”:空间结构精密监测 高速列车风阻刹车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张其林教授主持的“空间结构检测及监测系统”项目,联手上海同磊土木工程技术有限公司,通过集成已有的现场检测仪器、自主研发的传感器及采集系统、数据云平台及物联网技术,开发出了结构性态健康监测的新一代产品——空间结构检测及监测系统。该系统用于动态地了解空间结构施工过程中最新的结构状态,定期监测结构运营阶段的结构性态,评估结构的健康状态,诊断以及各种灾害影响下的损伤预测和识别,实现对结构总体安全的预警和对项目全寿命过程的有效控制,成为结构安全建造与健康运营的守护者。已在上海中心、国家会展中心、宁波火车站等一批重大工程中得以应用。

高速列车制动(刹车)直接关乎列车的运行安全。目前我国开行的高速列车完全采用轮轨黏着制动方式,但由于高速列车在高速区段轮轨间可利用的黏着非常有限,同时受紧急制动时刹车盘温度升高的限制,紧急制动存在安全隐患,由此高速列车非黏着制动方式的研究开始备受关注。风阻制动作为一种清洁的非黏着制动方式,是高速列车制动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同济大学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韩斌教授,联合中国南车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庞丰交通设备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究“高速列车风阻制动”关键技术,研制了风阻制动成套设备。在国内率先成功研制了首套风阻制动装置,2012年6月在我国第一列更高速度试验列车上成功装车,并于2014年5月至6月在沪昆线南昌段完成了每小时350公里等多种工况的线路运行试验,达到预期目标。目前该项技术已具备在高速列车上推广使用的条件,在我国新一代更高速列车中大有用武之地。

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刘儿兀教授主持的“穿透300米岩层的深穿透通信设备”项目 ,可有效穿透岩层/煤矿/泥土/混泥土/冰层/水和金属等介质,穿透深度达数百米。项目起源于矿井事故救援,这一深穿透通信设备还可应用于金、银、铜矿及防空洞、隧道等领域的无线通信,特别是应用于物联网的一些应用领域。在山西大同等地煤矿的实测表明该设备能穿透300米岩层。目前能够实现100米以上穿透深度的只有欧美少数几家军工背景的公司。类似高穿透性能的设备,国内是首次实现。

呵护“健康”:肺部疾病新技术 肥胖患者“有福音”

同济大学附属肺科医院李惠萍教授主持的“弥漫性肺疾病诊断和治疗新技术及临床应用”项目,建立了一套鉴别诊断分析系统和临床路径,在临床广泛应用,提高了诊治效率。自主研发具有肺组织靶向作用的糖皮质激素,为间质性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方法。弥漫性肺疾病/间质性肺疾病是指在肺部影像学或病理学上表现为广泛、多发性病变的一组呼吸系统疾病,涉及病种繁多、表现各异、鉴别诊断非常困难;其中许多病种病因不明、发病机理不清、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是国际公认的临床诊治最为困难的一组肺部疾病。近年来弥漫性肺疾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呈明显上升趋势,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群。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曲伸教授主持的“慢性低度炎症在肥胖及脂代谢紊乱中的致病机制研究”项目,对慢性低度炎性反应在肥胖、脂代谢紊乱的致病机制进行了基础与临床的双重研究,发现了可能的分子及药物干预靶点,对临床代谢性肥胖的诊治提出了新的治疗视点。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蔡郑东教授主持的“骨盆环肿瘤外科治疗关键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针对骨盆环肿瘤临床治疗的难点进行系列攻关,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骨盆环肿瘤外科治疗技术体系,提高了肿瘤切除率,降低了肿瘤复发率,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并延长生存期。骨盆环为恶性骨肿瘤的好发部位,手术是骨盆环肿瘤最有效的治疗手段,然而制约其疗效提高的突出难题不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