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诸多热议指向一档最初并不特别被看好的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从16岁“诗词达人”,到点评嘉宾,甚至主持人的串词,皆成热点。
两位上海女生诗词大会“一战成名”
来自上海复旦附中的16岁高中生武亦姝最近“一战成名”。在2月1日播出的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中,武亦姝凭借强劲的实力和淡定的心态,强势攻擂成功成为一届擂主。尤其在飞花令环节,主题字是“月”,武亦姝微笑着将《诗经·豳风·七月》的名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脱口而出,令大量网友折服其气度和才情,也让不少人高呼,这才是“00后”的正确打开方式。
这个16岁的高挑女孩背得2000首古诗词,包括对高中生来说颇有些繁难的《诗经·豳风·七月》,并把陆游当作自己的“男神”。有在微信上热传的网文说,满腹诗书的武亦姝“满足了人们对古典才女的全部幻想”。
这样的溢美当然有些夸张,但想来女孩对此也不会过多理会。因为其在节目中已经说过,自己耽读古诗词,纯粹是因为“喜欢”,尤其重要的一条理由是,古诗词里有太多“现代人完全给不了你的这种感觉”——在这面前,当不当“古典才女”,或者有没有“圈粉无数”,都是无所谓的。
13岁的文来中学初一女生侯尤雯,从没参加过奥数培训,此次被选拔参加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成为上海唯一一名初中生。她在2月3日举行的第六场百人团比赛中以119秒答对27题,获得第一名。
漂亮灵气的小才女脱颖而出,成了2月4日晚举行的第七场4名挑战者之一,也是本届诗词大会从百人团刷入挑战赛的最小年龄选手。
遵循个人兴趣学习
文来中学初一(11)班班长侯尤雯是一个精力充沛、才思敏捷的女生。她从1、2岁开始学识字,2岁多学习唐诗三百首,妈妈说她从小就喜欢听大人讲故事。别的家长喜欢给孩子学奥数、上英语和作文培训班,为了“小升初”参加各类竞赛争取多拿证书,但侯尤雯的父母一直坚持,教育一定要遵循孩子的个人兴趣。“如果不是自己喜欢的,哪怕学奥数,心里也会有抵触。”
小学阶段,侯尤雯就读于闵行实验小学,由于公办小学作业少,她自小就有更多的时间选择参与喜欢的活动,从阅读报刊杂志到参加学校舞蹈队等,学习兴趣广泛,注重个人全面发展。进入文来中学初中后,因为酷爱古诗文,她进入了学校的古诗文竞赛队。学校自编传统文化教材,开设多门自主拓展课程,组建学生古诗文学习社团,侯尤雯一直是学校古诗文学习社团的积极参与者。眼下进入初中,父母为她专门请了一位古诗文老师,每周两小时帮助她更深入地研读喜欢的古诗文。
自小就有一套背诵技巧
背诵古诗文,侯尤雯自小就有一套背诵方法。“读一首诗,先理解一遍,领会大意,然后思考如果换作自己创作这样的作品,会使用哪些句子,再进行对比,不仅加强快速记忆,对提高写作也有一定帮助。”侯尤雯说。
侯尤雯的父母并非文学专业出身,但非常注重对女儿传统文化的熏陶。小时候,虽然她对唐诗宋词不能完全理解,但坚持诵读,养成喜爱阅读的习惯。至今,她估计掌握古诗词近1000首。上学后,除了坚持背诵,她还广泛阅读经典文言文、四大名著等作品,课外阅读也促进了她在课堂内的学习。去年,她获得上海市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闵行区一等奖、上海市一等奖等多项奖项,也为她选拔进入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提前打下了基础。
不同于传统印象,喜欢古诗文的侯尤雯性格活泼开朗。班主任茅琳琳说,她参与的各项活动非常广泛,除了担任班长,还是校园辩论社成员,热衷校园戏剧节剧目编排、带领小伙伴一起排练,主动报名女子800米长跑,从不轻易服输。
心灵岛屿里,优秀诗词是千山万水
诗词应融入家庭教育中
“这个节目真的好,特别对我们这些本身就喜欢诗词的观众来说。”诗词爱好者傅震是《中国诗词大会》的忠实观众,从第一季开始一期不落的看到现在。说起武亦姝,他赞不绝口。“这么年轻的人这么沉稳不容易,还有那么扎实的诗词功底。”傅震记得,在武亦姝之后,还有一位和她年纪、身高相仿的选手。“这两个小姑娘回答问题时表达出的雍容大度我很喜欢,这说明诗词已经转化为她们人格的力量,从内在和外表都贯穿体现出来。如果下一代都是这样,未来还是很有希望的。”
不过,除了出类拔萃的选手,傅震更感兴趣的是背后的“百人团”。他发现“百人团”的选手面很广,很多人并非对诗词很有研究的专家学者,而是各行各业的普通人。最让他感慨的是,有些父母带着子女甚至是为了子女教育来参加比赛。“我总是在想,参加百人团的那些选手,他们学诗词的环境是什么样的。也许在当下,诗词是小众的,但在某些家庭、某个人的心灵岛屿里,诗词却是千山万水,是他们的‘主旋律’。” 他认为,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诗词这样的传统文化应该融入到家教中。“诗词蕴含着文化自信和正能量,武亦姝的出现,肯定是周围的小环境、小宇宙的影响,这是传统文化给我们在教育上开辟新路的启发。”
“上海和全国各地一样,都有深厚的诗词文化传统,这表现在诗词教育比较完备,深入到学校甚至家庭,许多人从小就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上海诗词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胡晓军说。他觉得,武亦姝的“走红”背后是整个上海的文化教育特别是诗词氛围的影响。“上海不只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也是一个有丰厚文化积淀的地方,完全可以出现传统文化的好苗子。”
诗词鉴赏正向社会普及
“诗词大会对促进全民读诗的热潮有表率作用,做这样的节目很有必要。”复旦大学《诗铎》丛刊执行主编、静安诗词社社长胡中行记得,《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筹备时,导演组曾来上海“取经”,他作为专家之一受邀去上海大学参加了专家评审会议,来自上海各高校的专家、学者对节目内容提出了很多中肯意见,成为了节目背后的隐藏“智囊团”。
当时,不少专家提出,作为诗词节目,应该加入创作的部分,这一点最终未能实现。“现在看来央视的思路是对的。对传统应该先知后行,过去我一直忧心高校的旧体诗词创作热情不高,但后来觉察,因为对传统有敬畏之心,才不敢轻易下笔。”不过,他认为,真正要深入普及传统诗词文化,还是要适当加入创作的比例。“知行并举很重要,有了行,在继承传统方面才可以走得更远,更扎实。”
上海有一大批旧体诗词创作队伍和诗词文化的自觉推行者。成立于2011年的静安诗词社依托以复旦大学中文系教师为主的“导师”阵容,社员遍布各行各业。诗词社坚持每周一次活动,社员必须带上自己的作品,详细介绍创作意图并接受导师点评,这让每个成员保持了一定的创作节奏。“诗词社坚持恪守格律进行创作,《社员守则》对全体社员的要求是:‘旧瓶装新酒,体现新生活。无病不呻吟,无情不弄月。’”胡中行说。
“上海有一支热心于当代诗词创作和理论研究的队伍,遍布于高校、社区、文化机构,甚至是一些企业,而且坚持有年,只是于创作队伍年龄还不够均衡。”胡晓军介绍,在众多诗词爱好者的推广努力下,现在上海的诗词鉴赏正显现从专家鉴赏向社会中小学普及的趋势。
注重诗词“群”的功能
“兴观群怨,这是诗的四大功能。当代人已经掌握和习惯于把兴、观、怨放在自己的诗词创作和鉴赏中,但群还要继续扩大。”胡晓军认为,对于当代诗词创作而言,“兴”就是歌颂现代生活,歌颂中国梦。“观”就是观察人与社会、人与人间的关系。“怨”,是对社会或者自然中某些不利于发展的情况的进行批判表达。“群”,是诗的社交功能。
“我们如今在大量发送短信、微信,但谁能用传统诗词或者自创诗词来作为交际的方式?”他认为,《中国诗词大会》利用现代传媒手段来实现诗词娱乐化,用比较健康的娱乐化方式来“扩群”,起到了积极作用。“传统文化需要弘扬,并不排斥娱乐化的弘扬。”不过,他指出,这档节目对于诗词来说“对抗性”太强。“优胜劣汰的紧张对抗不太适合中国人温良恭俭让的审美兴趣,我们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以和为贵,诗词不是用来竞争的武器,如果这方面能有所改进,也许是诗词更好的打开方式。”
从“网红才女”到文化工程:比2000首古诗词更可贵的是什么
据说武亦姝走红的一个连带效应是,“许多小朋友看完节目后,自发自觉地开始背古诗词”了。不知这是真事还是段子,倒不妨相信它确有其事,并且祝福所有开始背古诗词的孩子,祝福他们不用为了应付考试而生生记住那些“必备100句”,也不用去跟别的孩子“比学赶帮超”,更不必去试图复制一个“武亦姝”——并不是每个高中生都有必要、都有能力去做一个“学霸”,并熟背2000首古诗的。但“学霸”之于古诗词的热爱,却大可以复制推广、影响久远。
祝福这些开始背古诗词的孩子,是因为一颗纯粹喜爱之心去接近经典、接近传统、拥抱中国文化中一切美好的东西。而对我们更多人即便没有背诗,也无妨借这个机会,去审视前人一路留下的思想宝藏,去重温那些代代相传的经典文本,去亲近一个相熟却也可能生疏的文化传统,去寻找这个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根基。
套用“网红学霸”的话,古诗词——以及所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都有着“现代人给不了你”的那种东西,并且是无比丰富的那种东西——其可滋养性情,可借古谋今,可切击时弊,可成风化人。
也正因此,在任何国家,熟习传统文化、保护历史遗产、继承其中菁华、将之发扬光大,都是身为国民的基本素养和自觉意识,也是整个社会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在任何时代,文化的断根和撕裂都是可怕的;失去对文化的敬畏和尊崇,亦有让全民“失魂落魄”之虞。对这些,历史早已给出了各种启示和教训。而在今天,要造就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成为一个真正伟大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一个不应被轻慢的宝库。
中办、国办近日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多个方面提出具体意见,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不难猜想,国人很快将迎来一次全方位的“传统文化热”。对社会而言,“文化热”无疑是令人期待的;对亟待保护传承发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言,“举全国之力”更是一桩盛事。我们尤其盼望的是,这场众望所归的“传统文化热”,能真正通过合乎文化发展规律的方式,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完好、发扬光大;更期待全社会能由之激发起一种发自内心、出于真诚的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崇。
这就像背得出2000首古诗词的“网红学霸”,背诗是因为“真爱”,不是为了应考,不是为了简单的比拼。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亦应在实践中唤起人们心中对传统的“真爱”。也是因此,这里不免多嘴几句,针对相关工作的落实,切不可被个别地方异化为“政绩工程”,不能被个别机构误当作牟利工具,也不该被个别人士的“以次充好”误了大局——这些说在前头的“丑话”,但愿都是杞人之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