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高校达共识:大学双创教育“独木难成林”

首页 > 

高教

 > 京津冀高校达共识:大...

京津冀高校达共识:大学双创教育“独木难成林”

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双创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京津冀三地高校达成共识——

大学双创教育“独木难成林”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7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指出,就业创业工作既面临诸多有利条件,也面对复杂严峻形势,要综合施策,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取得新进展。

陈宝生部长强调,要围绕“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发展战略,向重点领域输送高校毕业生。同时,要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要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完善细化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弹性学制管理及保留学籍休学创业等政策。

双创时代,大学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如何挖掘双创教育载体服务人才培养?双创教育氛围如何营造?日前,京津冀地区14所高校代表齐聚北京工业大学进行深度探讨和交流。

适应社会之需:创意、创新、创业三步走

“双创教育,最重要的不在于培养多少创业者,而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大学与社会的深度融合。”北京工业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常务副院长刘赵淼如是说。

北京数字冰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邓潇,便受益于北工大这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在读期间,邓潇加入北工大放飞技术网,依托这一平台组队参与到微软“创新杯”全球学生大赛软件设计专题比赛,获得中国区冠军。创新的火花激发出巨大的创业激情。毕业后,邓潇创办北京数字冰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世界领先级的大数据可视化与分析决策系统,年营业额逾3000万元。

赤子城网络技术公司、创衣创意设计有限公司……近三年,北工大拥有近130余支在校生双创团队。

可以说,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促使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向更好对接社会需求纵深推进,尤其在世界高等教育愈加重视双创“引擎”之用的背景下,全面深化双创教育成为促进人才培养适应社会之需的关键突破口。

围绕于此,北工大进行了深刻的变革与大胆的创新。

“大学生双创教育最忌‘单打独斗’。北工大将双创教育定位于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打造‘领导有力、架构合理;资源整合、服务全面;产学结合、开放共享;鼓励创新、支持创业’的实践育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刘赵淼介绍,北工大成立了正处级独立二级机构——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和创新创业学院,牵头开展全校创新创业教育和指导服务,跨单位、跨部门及跨院系整合调动资源,形成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以及强化实践的完整教育体系。

有了统筹联动的工程,如何把双创种子种到每个学生心里,静待时机生根发芽?

河北科技大学副校长李晓华的分享凸显鲜明的办学特色:“我们充分利用实践教学模式与平台,拉长培养链条,努力将学生的创意作品转化为创业产品。积极鼓励学生自选课程、自主学习及参与实践项目,同时注重过程评价。”

融入专业教育:课程、实训、协同三要素

伴随国家政策的持续引导与不断深入,双创教育亦向人才培养环节全方位挺进,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如何融合,诸多高校正在实践探索中找寻答案。

兴趣,被天津工业大学视为联结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敲门砖。电脑鼠走迷宫俱乐部、ERP沙盘模拟经营俱乐部及智能汽车俱乐部等20余个双创实践俱乐部,均是该校依托专业教育为学生提供的“实战练兵场”。

“加强双创教育要积极探究其与专业教育以及就业教育的内在联系,努力做到有机融合与深化。”天津工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李津有着专业思考。

该校将双创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并将其纳入学分管理,通过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编撰出版双创系列教材、形成依次递进且相互衔接的双创教育课程群等途径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随着愈加开放的双创教育格局构建,“互联网+”作为教育载体不容忽视。

不久前,北京大学跨校直播教室中,叶蔚老师主讲的“走进移动互联网软件开发”课程不仅面向学校百位学生授课,也通过直播面向全国百余所高校。作为全国最大规模的双创教育网络课程及全国首门创新类学分慕课,北京大学《创新工程实践》被纳入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并吸引全国170所高校近8万名大学生选课。

但灵活高效的教育载体并非双创教育的全部,如何建立适应双创个性化培养要求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双创教育的难题之一。

北京大学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张莉鑫的分享极具探索价值:“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学术科创活动认定为一定学分;支持参与双创的学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实行弹性学习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及保留学籍停学创业。”

而在持续完善教育课程体系,不断改革教学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如何开展协同协作育人与实践实训育人等重要任务,搭建双创生态系统,在双创教育链条上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突破课内课外‘2个课堂’,致力打造双创教育的‘4个课堂’。”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主任林成涛介绍,该校以挑战课程、实践专项和国际项目、各级实习基地及海外研修4大载体构建成4大课堂,形成连贯互补的双创教育模式。作为重要实践载体,该校x-lab(孵化器中心)积极与校外企业、投资机构及地方政府高新区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促进跨学科团队的融合协作。

促文化引领:开放、宽容、分享三重奏

营造双创文化既是培植大学生创新创业沃土的客观反映,又是深化双创教育的必然选择,然而营造怎样的文化才能真正助力双创教育以形成燎原之势?

2008年,北京交通大学“耳朵树”听力医疗双创团队首次组建,却由于缺少经验与支持被迫搁浅。5年之后,行业市场利好带来项目机遇,在北交大浓郁的双创氛围助推下,该团队选择再度起航,历经6个月的二度开发,“耳朵树”成功上线并获风投青睐。

“宽容失败、鼓励试错是双创教育必须营造的文化氛围。”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刘颖琦教授认为,在引导大学生双创过程中,要更多地对学生说“YES”而不是“NO”,尽可能地鼓励大学生勇于试错并担当失败,而不是替他们实现梦想。

但任何一种文化都不会凭空而至,潜移默化和日积月累是文化形成特质的过程。

为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将“全链型”创业培训引入双创教育。“‘全链型’创业培训强调不断线的教育和分享文化,实现周周有创业实验——独创学习、能力、资金、资源及精力‘五大训练体系’,月月有创业沙龙——企业家现身说法、传授经验,年年有创业训练营——模拟科学、完整和高效的创业环境。”该校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刘睿分享道。

基于教育的文化双重属性,在追求共性基础上,以办学特色为抓手的文化建设是高校双创教育品质体现。

深冬,河北工业大学学生活动中心“工学坊”内,来自各地高校的200余位创客带着90多个双创项目同场竞技,项目内容涵盖智能家居、智能医疗及智能机器人等众多领域。这是该校举办“我是创客——创客周末挑战赛”的现场。类似这样的双创活动,时隔不久便会在该校定期开展。

“突出‘工学并举’的办学特色,是创建‘工学坊’双创教育品牌的遵循之道。”河北工业大学城市学院党委书记刘奎颖介绍,而为充分调动各二级学院的能动性,该校还将学院参与双创教育工作成效纳入年度绩效考核指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