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教师紧缺困扰职业院校多年。近年来,由于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市场对技能型人才需求迫切,一些优秀的职业院校出现生源“爆棚”,“专业教师荒”的局面进一步加剧。
缺乏竞争力的薪资和发展前景、高校培养的教师无法满足职校需求、职校教师招聘条件限制,多重原因使职校专业教师招聘陷入“想招招不到,想进进不来”的困境。要破解“专业教师荒”,不仅需要职校“自救”,还需从政策层面增强职校教师的吸引力,放宽教师招聘的学历限制。
2013年,计划招生1500人,实际招生近2000人;
2015年,计划招生1100人,实际招生1200多人;
2016年,计划招生1600人,实际招生1900多人。
面对连续几年新生“爆满”的现象,湖南省商业技师学院主管招生就业的副院长刘晓帆既欣慰又忧心。
欣慰的是过去长期困扰学校的“招生难”问题得到了缓解,“现在不得不采取停招的方式来控制学生人数”;忧心的是受条件所限,学校无法扩大教学规模接收更多的学生,而专业课老师紧缺,就是其中很大的制约条件。
以该学院烹饪系为例,据该系系主任盛金朋介绍,目前烹饪系专职与兼职老师一共45位,在校生约1100人,24:1的生师比远远达不到16:1的理想比例。
为了破解“专业教师荒”,职业院校在教师二次培养和校企合作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多位职校负责人依然表示,“自救”只能解一时之急,扩充师资仍需政策层面的支持。
提前一年准备
依然一无所获
从去年9月开始,商业技师学院旅游财经系副主任王世钢就开始为即将入校的电子商务专业2016级新生招聘专业课老师。虽然整整提前了一年做准备,但直到今年9月开学,王世钢依然一无所获。
与教师招聘的冷清形成对比的,是电子商务专业生源的火爆。根据2015年的情况,系里已经把招生规模扩大到3个班,每个班55人。最后虽然一再限招,每个班依然挤进了63名学生。
“这几年电子商务迅速发展,让这个专业呈现出快速膨胀的趋势,师资也就出现了缺口。”王世钢告诉记者,今年开学前,仅有的5位专业课老师要应付两个年级的专业课程,“每个老师每周的课时量都在18节以上,最多的达到了22节,远远超过了正常情况下每周应该承担的12节课时量”。
不仅是中职类学校,高职院校也面临专业教师紧缺的状况。作为湖南省示范性高职学院,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副院长梁勇告诉记者,在学校最近3年的公开招聘教师中,电子商务专业都因为报考比率达不到1:3而无法开考。“此外,汽车检测维修、机电一体化等工科类专业也长期面临无教师报考的窘境”。
这两所职业院校的情况并非特例。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例,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是1656万余人,但对应的专任教师仅有84.41万人,生师比达到了20.47:1,远高于普通高中14.01:1的生师比。
8月末,眼看专职老师无望,王世钢勉强找来了4位兼职教师来“安顿”入学的近200名专业新生。但他心里的石头却依然没有落地:“等到了专业课集中的二、三年级,一定又会面临老师不够的情况。”
想招的招不到
想进的进不来
27岁的彭军炜,在大学时从未想过自己会走上三尺讲台。那时,还是武汉商学院烹饪专业学生的他对未来的规划和许多同专业的同学一样:毕业后先到大酒店锻炼几年,再寻找机会创业开餐厅。
大三那年,盛金朋带队到彭军炜所在学校招聘。因为平时“爱看书、喜欢钻研理论”,彭军炜被老师推荐去面试。就这样,“根本不知道自己适不适合做老师”的彭军炜来到了商业技师学院,一干就是5年。据他介绍,当年班里40个同学,只有两个做了老师,“整个专业300人,做老师的也不超过10个,其他基本都进了餐饮行业”。
有学历有技术的人才更倾向于进企业,这是职业院校在招聘老师时普遍面临的难题。为了满足不断扩大的学生规模需求,近年来,盛金朋几乎跑遍了全国60多家开设烹饪专业的高等院校,“进企业或自己创业才是毕业生的优先选择,有时候跑一圈下来,一个人也没带回来”。
梁勇则用汽车专业给记者举了个例子:湖南大学的研究生,在国企里的起点年薪大约8万到9万元,工作两三年后就能达到十几万元。而在学校,新老师的起薪大概5万元,即使三年后转为中级职称,年收入也不过6万到7万元。“无论是收入还是可预见的发展前景,在职业院校都很难与在大企业相比”。
一方面是毕业生不愿意当老师,另一方面却是招聘时对技能的要求,也让职业院校在面对大学毕业生时“无从下手”。一位工科技校的老师就抱怨道,自己常常遇到加工制造专业的新老师无法独立加工一个工件的情况,“由此可见,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有多严重”。
更让学校为难的是,按照招聘“硬”条件,职业院校老师至少要大专及以上学历,高职院校更是要求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这就让许多毕业于技师学院、有一线实践经验的应聘者被挡在了门外。“因为技工教育学历并不被认同为大专学历,所以即使双方都有意愿,这些师傅们也进不来。”湖南省工业技师学院校长助理符兴承无奈地说。
破解“专业教师荒”
还需政策突围
面对不断增加的学生规模,想尽办法化解“专业教师荒”,成为摆在每个职业院校面前的功课。
招不到现成老师,只能靠学校再培养。说起自己的成长,2009年入职的周国银和2011年入职的彭军炜都提到了学院一直实行的“青蓝工程”。所谓“青蓝工程”,是指每一个毕业生上岗后,都会有两位老师“手把手”地进行指导:一位是有扎实的实践技能的老师,一位是有厚重的理论知识的老师。
彭军炜告诉记者,这种“手把手”的带领至少要持续2到3年,年长的老师不仅在课下给予指导,而且还常常与年轻教师共同上课,在课堂上言传身教。“正是有了这项工程,我才能平稳度过‘什么都不会’的那两年”。
除了在学校实行“青蓝工程”,职业学校还积极与企业展开合作,将专业教师输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或培训。湖南省工业技师学院校长助理符兴承告诉记者,学院刚与一家焊接企业达成协议,以每人5000元的培训费将焊接专业的老师送入企业培训三个星期,“只有有一线生产经验的老师,才能带出有实践能力的学生”。
此外,与企业的合作也让职业学校有机会引入更多行业内的人才到学校兼职任教。据盛金朋介绍,目前烹饪系10位兼职教师,大部分来自于餐饮企业,“他们的实践经验与老师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尽管采取了多种方法“自救”,但专业师资紧缺始终是困扰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瓶颈。符兴承向记者坦言,在学校难以与企业竞争的情况下,如果不能在认可学历的同时也认可技术,允许学校破格录用有多年实践经验的师傅,同时从政策层面提升职校教师岗位的吸引力,招不到专业教师的问题还将持续下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