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沪上高校招生新意多 家长考生尝鲜忙
沪上多所大学日前密集公布2014年本科招生简章,对应届生和家长来说,眼下真是“信息爆炸”的时刻。乍一看就会发现,很多高校都在推出新专业、新计划和新平台揽才。
此外,不少高校今年还有首次尝鲜的招生新政。昨天,上海交大发布招生简章,该校第一次尝试高考后填报志愿。有高教人士评论说,在平行志愿实行多年后,今年密集出现的一系列高校招生新动作,让填报志愿变得稍稍有些复杂,建议家长和考生多做功课。
提前批招生增加考生录取机会
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本科招生简章一公布,就引来了各方关注。上海交大今年以“工科试验班类”为代码,在上海市高考提前批招生,考生在高考结束后可以根据自己的成绩和兴趣填报这个工科创新平台。
“上海考生是考前填志愿,新举措意味着考生在考后还能增加一次填报志愿的机会。”上海交大有关负责人介绍,“这是教育部多元综合评价录取方式的一个试点。”所谓多元综合评价录取,是学校根据学生的学业表现以及面试时的表现等综合素质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录取。一位知情人士称,今年在上海交大试点显然是一个重大的进步。未来也许有可能将高考成绩作为学校综合评价和录取学生时的依据,甚至有可能是学校自主选拔的依据。
据悉,复旦大学也在提前批和第一批次的录取中建立了专业联动的方案。目前这一方案正在等待正式审批。简言之,在提前批和第一批(A)位置都填报复旦大学,并被提前批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录取,且分数达到复旦一批次的文理投档线的考生,可提出申请在所填报的一批次专业(类)志愿中选择,学校将满足其前两个专业(类)志愿之一。“这是为了给考生更多实现自己兴趣爱好和专业志向的机会。”复旦有关负责人这样说。
各类大平台开辟人才培养特区
除了录取批次上的动静,更多的院校正在不断拓宽招生口径。今年,上海财大、上海大学、上海电机学院等院校,都在大面积地启动大类招生。根据一些院校最新制定的培养计划,学生要在大学接受两年通识、学科大类的教育后再选择专业。
沪上一所高校的招生办负责人介绍,今年除了多所高校力推大类招生外,另一大看点是高校新推的各种人才培养平台和计划。“用五花八门来形容并不为过,有些是传统的基地班,有些是开放平台。”
以同济大学为例,今年该校在既有的8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基础上,又一口气推出了4个实验区。人才实验区的申请和招录,不需要在高考时填志愿,而是放在高考后、新生入学的第一天。从某种意义上说,同济让考生实现了一进校就可以转专业。
同济大学教务处处长李晔介绍,包括同济在内,一些高校推出的人才实验区或实验班,基本聚焦在三个领域:一是重基础,为学生打牢数理等学科的基础;一是学科交叉,突破传统的专业限制,宽口径;还有一种是同济目前正在尝试的跨学科大类。
而上海交大今年配合往年的致远学院还推出了“致远荣誉计划”,致远学院的学生将享受更国际化、更多元、更前沿的基础科学的教育。学生毕业时除了有上海交通大学的毕业证书外,还将有致远荣誉证书。
李晔说,目前很多高校都在提高转专业的比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让考生在高考填报志愿失误后,有二次选择的机会。“这也提示考生和家长,报专业不要只衡量分数,更要关心自己的兴趣和潜质。”
此外,针对“卓越工程师”、“卓越教师”及“卓越律师”等项目,上海交大、华东师大、华东政法等也纷纷“亮剑”,以各种人才培养计划和实验班吸引考生。
高校瞄准新领域频推新专业
除了新平台、新计划,不少高校今年还开设新专业。新媒体、能源经济、康复治疗学、广播电视学(电视纪录片方向)等时髦专业都出现在今年本科院校的招生目录上。
新专业办学前景未卜,考生和家长应该如何抉择?在采访时发现,即便是高教圈内,也有不同声音。
“新专业慎报为宜。”一位执教于名校的教授认为,听很多新专业的名字就为它的前景捏把汗,“大学不是职业培训所,本科是打基础的阶段。开设的专业和未来职业挂得太紧,以后也未必能兑现较高的就业率。”这位教授以会展专业举例,当年很多高校开设这个专业的依据就是会展人才紧缺,结果后来的事实证明,开办几年后,这个专业因为就业率不佳而上了市教委的预警专业榜。
但也有高校招生办老师透露,新专业的推出背后有学科调整、转型之意。“个别和时代脱节、就业不理想的专业办不下去了,学校要关停旧专业,必然也要瞄准新方向开设新专业。”这位老师说,比起新专业,一些常年招生的“万金油”专业有时更值得家长和考生警惕。他以英语专业举例,在人人都会英语的时代,一些办学基础平平的院校却没有收缩规模,还在大量招英语专业学生。这类专业就业前景堪忧,填报时需要加以思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