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怎样反思“罗尔事件”

首页 > 

考研

 > 该怎样反思“罗尔事件...

该怎样反思“罗尔事件”

近日,很多人的微信朋友圈被题为《罗一笑,你给我站住》的文章刷屏。文章作者罗尔发文为患白血病的女儿募捐,随后网友通过微信打赏捐款逾百万元,远超治疗所需费用。不过,很快有人爆料称,这是一起营销事件,反转的剧情再次出现。日前,相关方表示将会原路退回网友260余万微信赞赏资金。

公益募捐需转型

个体救助卷入骗捐漩涡,已非个案。两年前的广西杨六斤事件,就曾引发骗捐争议。事实上,与这类真实的求助案例相比,更恶劣的是网上屡见不鲜的诈捐事件。

类似的捐款争议事件频发,如果从社会公众角度看,确实在一次次地伤害人们的爱心,让很多人再也不敢相信网络求助信息。无论是杨六斤事件之后还是罗一笑事件之后,都有人表示自己再也不会参与网络捐款了。

但是,这种想法又走入另一个极端。毕竟,骗捐只是小概率事件。个别事件虽然出现反转,但爱心不必反转。实事求是地说,在目前社会保障体系还需完善的背景下,个人求助募款对于很多处于困境中的人,是较为有效的个体救济方式,也是公民互助的精神体现,值得肯定。但是,基于当前的这些失实失真案例,真正妥善和专业的做法应该是在募款之前和募款过程中,相关平台和社会组织全程介入和引导,避免善款流入难以求证、不易监管的个人账户。

罗一笑事件也从一个侧面印证:公益捐赠还是要通过专业的公益组织来操作,从而实现善款的规范使用,让更多的受助者受益。或许很多人不相信公益组织,是因为担心郭美美事件再次出现,但如果用心了解就知道,近几年,已有很多可信任的公益组织迅速发展,专业程度、透明性等都完全值得信任。

这些备受公众关注的骗捐事件,对公益行业来说也是一种鞭策。全行业都应该努力倡导、推进个体求助募款向专业组织募捐、管理的公益规范化发展,建设更便利、更具公信力的公开募捐渠道和组织,让公众能放心地将善款交给专业公益机构,并积极参与善款监督,构建一个良性运行的公益生态。如此,对于受助人和捐赠人都是一种保护,也才能避免消耗和伤害社会爱心的事件一再发生。(作者张天潘,原载《新华每日电讯》,有删改)

罗尔事件带来的应是理性而不是冷漠

从满屏的感动到满屏的质疑,到各方表态,罗一笑事件的网络情绪反转也就花了不到一天的时间,媒体采访到当事人,医院作出回应,官方有了声明,事实才渐渐清晰。孩子确实病重,不过孩子父亲的描述存在夸大,并不需要那么多钱。严格来说,算不上是骗捐,也不是借病情营销,我愿意用最大的善意去理解,这是一个救女心切的父亲用力过猛的表现,他本应该客观描述,本应该拒绝营销元素。

用力过猛的网络募捐,用力过猛的网络感动——引发质疑后,变成用力过猛的网络愤怒,不明不白的感动变成义愤填膺的声讨。特别不想看到这一事件带来什么网络后遗症,产生用力过猛的警惕,即使面对真实的苦难时也失去同情和爱心。罗尔事件带来的应该是理性,而不是冷漠。

记得前段时间我写过一篇文章,批评“守规则的人死了,不守规则的却活下来”这个坏议题坏逻辑。几条新闻中,确实能看到遵守规则的人死去了,而不守规则的却活下来了——正确的反思姿态应该是:你们看,那些不守规则的人在制造着多少罪恶和悲剧,牵连了多少无辜者。车祸跟“守规矩”没有关系,不是“守规矩”导致了死亡,而是别人的“不守规矩”。

还有,发生做好事却被讹诈事件后,就会出现这样的议题:做好人却没好报,以后谁还敢做好人?——这显然也是一种坏逻辑。做好事被讹诈,应该去竭力还原真相,还好人以清白,去谴责无良的讹诈者,而不是反噬“做好人”这个不应受到质疑的命题。

低智商的善良,不如高智商的冷漠——这是一个让人恶心的坏命题。是的,面对复杂的世事,我们需要判断力,爱心拒绝被消费,但不是让你对苦难无所作为、无动于衷,不是让你失去同情悲悯之心。罗尔事件中,应该批判的是说谎者,而不是把矛头指向人们单纯的善良。欺骗应受惩罚,不能因为欺骗就给自己的冷漠找到冠冕堂皇的借口,无论如何不能失去善良的能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