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高考志愿填报在即 二次选择让大学生无法“放羊”
高考志愿填报在即,沪上高校这两天密集公布2014年本科生招生简章。记者注意到,和往年相比,多所高校今年在拓宽招生口径上出台了新举措:除了传统填报单个专业外,还有不少专业开始合并为大类,考生按学科大类填报志愿即可。
业内专家提醒,按大类填报给了考生进大学后二次选择专业的机会。但应该看到,二次选择的机制设计也意味着,学生进大学后将无法“放羊”——大学专业分流,除了尊重考生兴趣,绩点将是很重要的因素。
更多本科专业,今年按类招生
今年5月1日、3日,沪上多所高校将举行一年一度的招生咨询会,接受广大考生关于高考志愿填报的咨询。往年这个时候,不少考生和家长在选定心仪学校后,总会为具体专业的填报而纠结。今年,随着不少高校招生口径的调整,类似的选择难题会大幅减少。
根据同济大学招生简章,该校75个本科招生,其中的50个专业将按照17个大类来招生,比如交通运输类、材料类、机械能源类、管理学类、人文社科类等等。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考生进校后先接受学科大类的通识教育,在第一年结束或第二年结束后,再选择专业。
在复旦大学和上海交大,更多的专业按照学科大类来招生,早在前两年就启动了。复旦招生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复旦实行通识教育,对本科生的培养强调“宽基础”,大类招生和学校的人才培养战略是紧密相关的。上海交通大学同样是按大类招生,入学后第一年都是上基础课,二年级才进入学生各自的学院。
今年,上海财大专业按大类招生的比重也大幅增加。比如,在过去实行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按大类招生的基础上,上海财大今年第一次把5个和金融相关的专业归并为金融学类,按专业类来招生。
拓宽招生口径,有助人才培养
高校倾向于削减具体专业的招生,增加大类招生比例,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按类招生让学校和学生都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现在很多学生在填报志愿时更多地是按照自己的分数博弈,对于学生来说,按照大类招生可以使他们入学以后更多地了解自己的专业和兴趣之所在。”复旦大学招办主任丁光宏教授接受采访时这样说。
上海大学从2011年前就启动大类招生,招生时全校专业只分为理工类、经管类和人文社科类三个大类,学生入学一年后再专业分流。
提供二次选择,入学后需努力
如果考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不了解自己的兴趣和今后的职业规划,在填报志愿时,大类招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不少高校招生办负责人告诫考生,大类招生给了考生二次选择的机会,但对考生入校后的学习也提出了要求。
首当其冲的一点是,大类招生后的专业分流,意味着很多考生将在大学里面临新的竞争。“按传统的方式填报,高分生可锁定自己理想的专业;但按照专业大类招生后,学生的二次专业选择更多是取决于大一学习的表现,和高考关联度不大。”一位熟悉招生情况的老师坦言,尤其对上海学生来说,高考“3+1”的模式客观上造成学科知识面过于局限;在名校,各地考生进校后站在同一个起点上,部分上海学生在入读大学的最初阶段不容易显现出优势。
还有一位名校的招办负责人坦言,按大类招生增加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弹性。在这所高校,过去考生填报志愿,试验班一直是大热门。为此,进试验班都是高考时的高分生,试验班每年的淘汰率达到了10%。“后来试验班也归入了大类招生,这就意味着更多学生有了选择权。让少数更优秀更有愿望的学生享受更优质的资源,对于学科的发展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