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作《“四大名著”适合孩子阅读吗》引发了一些争议和批评,但我想跳出具体细节的框框,探讨一个更为基本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地讨论教育问题?探讨这个问题一方面基于围绕“‘四大名著’适合孩子阅读吗”进行的讨论,另一方面也基于我长期对教育的观感,因此也就难免说到教育在这方面存在的缺失。
在我们的教育中,学生其实非常缺乏关于如何讨论问题的基本训练,因而难以形成有效的“审辩式思维”。我们接受了多年的教育,掌握了很多知识,但并没有学会如何思考问题,也不懂得如何讨论问题。从小学到中学,学生们日复一日地听课、做题、考试,接受的几乎都是老师传授的有唯一正确答案的知识,很少进行独立思考,也没有太多机会开展对某一问题的讨论,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等到上了大学,倒是可以进行小班教学和研讨式学习了,可学生并没有掌握讨论问题的方式方法和基本规则。在大学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通常是鼓励甚至迫使学生去质疑权威的观点,逐步培养起他们的问题意识。但现实的情形是,学生在很多情况下甚至不知道要讨论的问题在哪里。课堂上常常会出现这样两种情形,一种是在教授的不断鼓励和反复催促下,学生会勉强发表一些见解,但往往词不达意,不知所云,抓不住重点地乱说一通,难以形成有效的讨论;另一种是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面红耳赤,却往往在不知不觉间偏离了主题,同样没有有效的讨论,反而浪费了课堂上的宝贵时间。
学生普遍缺乏基本的思维训练,不具备深度的思考能力、讨论问题的能力,这是当前教育系统面临的挑战,也是社会之所以创新乏力的根源。而上述能力,需要我们在教育当中尽力弥补。
首先,创新的基础是独立思考。有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才有可能另辟蹊径,从别人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有趣问题,才有可能走上创新之路。独立思考的第一步是质疑。面对任何一个问题,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持一个反思与批判的态度。老师和权威说的都是对的吗?那些一代代沿袭下来的天经地义的“常识”都是正确的吗?从认识论上说,我们只能无限接近真理,而不可能获得终极真理。因此,面对任何观点和事物,都不能轻易相信甚至毫无保留地全盘接受,都要通过多角度搜集资料和证据来检验它们的真实性。
但质疑要有目标,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明确所要讨论的问题是什么,不能跑题偏题。如果连讨论的问题都不清楚,即使有了质疑精神和反思能力,说来说去,也不过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胡说乱说一通罢了。这样的讨论,表面上看似乎热闹得很,其实并不能增加我们对某一问题的理解和认知。在教学实践中,这时就需要教师的适时干预,再次明确所要讨论的问题,将讨论拉回到初始的轨道上来。此次围绕着“‘四大名著’是否适合孩子阅读”的讨论也出现了类似情况。到底我们是在讨论“四大名著”适合不适合阅读,还是“四大名著”适合不适合孩子阅读?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如果不加以区分,就会使讨论陷入无序乃至混乱的状态。
明确了讨论的问题,接下来就要围绕它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对其进行解释和论证。你的主要论点是什么?必须清晰明确。此外,你还需要运用多角度的资料来论证论点的合理和自恰。在论证过程中,逻辑推理必须严密,结构必须完整,论据必须充足。不满足这些要求,讨论就会变成建在沙滩上的建筑,经不起推敲。比如,因为“四大名著”是历经数百年留存下来的,必有其存在的理由,因此适合孩子阅读,这就出现了明显的逻辑谬误。按照这种逻辑,则八股文固然适合孩子阅读,《金瓶梅》也没有什么不适合的地方,因为它们不但都是历经数百年留存下来的,有些还是公认的文学史上的经典呢。
既然是讨论问题,就一定会有观点上的交锋。交锋时要准确理解他人观点,切忌望文生义,断章取义,更不能沦为“标题党”。比如,《“四大名著”适合孩子阅读吗》这篇文章的重点并不在于“四大名著”是否适合孩子阅读,而是旨在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反思,呼吁社会更加关注适合孩子阅读的优秀现代文学的推荐与创作活动。遗憾的是,许多评论只关注了前者,却忽略了更为重要的后者,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讨论的质量。实际上,要做到准确理解他人观点非常困难。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的情况是,明明对方说的每一个字都听得清楚,但就是不明白他在说什么,这就出现了交流障碍。心理学家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每个人都是从自己的立场和角度而不是他人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去听人说话,因此缺乏“同情的理解”。交流障碍严重时就会损害相互信任。这种现象在家庭生活中更为普遍和突出,夫妻之间吵架,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
最后,在讨论问题时,我们要谨慎地使用“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一分为二”的辩证法对于人们认识物质世界、揭示事物本质规律具有极其重要的方法论价值。事实上,经过了多年的“一分为二”训练,今天的学生已能非常娴熟地运用它来分析问题。事物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应该辩证地看待;“四大名著”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等等。这样的“幼稚辩证法”,其实是对唯物辩证法的庸俗化,在我看来,当我们“一分为二”地揭示了事物的本质规律之后,还应当对事物进行更充分更细致的具体分析,才能进一步提升我们的思考能力和思维张力。
世界不会只有一种声音,正是在质疑与反质疑的过程中,人们的认识才会提高,社会才能发展,文明才能进步。这就需要我们常怀反思和批判的精神,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仅学会思考,还要学会不同的思考方式,以及运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来讨论问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