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建交逾40年学分互认成趋势 共建教育共同体

首页 > 

高教

 > 中欧建交逾40年学分...

中欧建交逾40年学分互认成趋势 共建教育共同体

说起留学,你也许很容易想到欧洲。没错,随着我国和欧盟教育合作的深入,这一选择也许会更加热门。不久前,中国—欧盟国家教育部长会议在京举行,来自欧洲34个国家的教育部长、高层代表、驻华使节、专家学者和中方代表济济一堂,共话中欧教育合作的未来。

目前,中国与欧盟国家已签署双边教育合作协议80多项,中欧在华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有574个,中国在欧盟国家留学人员达30多万,欧盟国家来华留学人员达4.5万……而这些成果,在不远的将来还会不断拓展。

中欧建交逾40年,教育交流合作局面良好

“感谢‘伊拉斯谟’提供的机会,不然我不会成为现在的自己。”今年31岁的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教师邓燔笑容温婉。她告诉记者,自己从海南大学硕士毕业后,申请到了欧盟的“伊拉斯谟奖学金”,在法国和丹麦完成硕士学位后,又到丹麦读了博士。

2007年,欧盟委员会专门设立伊拉斯谟中国窗口项目,总投入2736万欧元,用于支持中欧学生、学者交流。其中,总投入的70%以上用于中国学者赴欧学习。邓燔便是搭上中欧教育交流快车,赴欧求学的有志青年之一。

据了解,目前,欧盟成员国是我国学生学者出国留学主要目的地之一。截至2015年底,我国在欧盟国家留学人员总数为303451人,占出国留学人员总数的24%。与此同时,2015年全年,欧盟成员国来华留学人员总数为45125人,其中3027人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

面对这一幕,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很是欣喜,他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欧洲和中国之间流动,进行研究和学习,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如果能进一步扩大这种交流,将会有助于青年一代进一步的成长。”

回顾历史,早在2000多年前,古老的丝绸之路就把中欧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作为东西方文明的两大杰出代表,中国和欧洲已经建交超过40年。如今,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迈上了全面提速的新阶段,教育合作更成为重点和亮点。

“目前,中欧教育交流与合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我国与欧盟机构以及欧盟28个成员国建立了稳定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关系,与欧盟建立了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许涛介绍道,就拿语言教学合作来说,中国高校已开齐欧盟全部24种官方语言课程。而在欧盟,也已有28个成员国设立了131所孔子学院和251个孔子课堂,注册学员超过25万人。

“我有很多上了岁数的朋友,都是当年的中国留学生,这无疑加深了两国的关系。”瑞典驻华大使林戴安告诉记者,他非常欣喜地注意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表现出赴瑞典深造的兴趣,瑞典也正在努力推动这一趋势。

“当前,中欧教育政策的共同取向主要聚焦在4点上,目的是让我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的重点工作与欧洲相关教育战略进行对接,从而加速推进各国教育发展,实现合作共赢。”许涛分析道,这主要包括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流动学分互认、提升开放包容水平等。

学分互认成趋势,将逐步实现学位互授联授

“我想申请爱沙尼亚的大学,在中国大学修到的学分能兑换成欧洲学分吗?”就读于南京大学大三年级的小黄,在网上发帖求助。“没问题!”帖子很快收到了答复,一位学姐给她留言道:“两国政府已经签署了协议,双方鼓励并支持高等学校相互承认对方学分。”得到这个消息,小黄高兴极了。

学分互认制度是核定学历学位、计算学习量、认定学生在国外学习培训经历的重要工具。在这里,学分就好比求学中的“货币”,如果两国“货币”能够兑换,出国就畅行无阻;如果互不承认、无法兑换,出国求学就障碍重重。

令人欣慰的是,目前,我国已与20个欧盟成员国签订了相互承认学位、学历和文凭的协议。“这些国家包括英国、德国、法国、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奥地利、葡萄牙、荷兰、意大利、爱尔兰、瑞典、丹麦等,其中捷克是在今年10月签订的。”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于继海告诉记者。

“学生到底能不能流动、以怎样的质量流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分互认的水平。比如学生参与伊拉斯谟项目学成归国后,这些学分都是可以被承认的。因此,我们要确保进一步提升学分互认的水平。”欧盟委员会教育、文化、青年和体育委员蒂博尔·瑙夫劳契奇表示。

“现在,中欧都面临着巨大的教育挑战,我们希望培养出有能力、有实力的学生,让他们在就业市场上取得成功。在学分互认基础上,建议将学生创业者的创业成绩也转换成学分,这能帮助他们获得学位和学历。”法国驻华使馆公参德·博瓦歇尔提议。

对此,中国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目前,中欧工程教育平台、中外合作办学和校际交流已成功在校际间开展了学分互认的试点,我们希望进一步推动中欧学分、学位互认,扩大双方学生交流规模,引导双向平衡流动。”

要想深化中欧教育合作,推进标准联通是必由之路。记者了解到,中方愿同欧方在人才培养标准方面加强交流对接,推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学分互认,逐步实现学位互授联授;继续实施中欧调整和优化高等教育联合研究项目,共同开发更多领域的学科专业标准。

共建中欧教育共同体,推进签证便利化

“创业精神是欧盟和中国可以相互学习的地方。”瑙夫劳契奇的话引得在场代表频频点头。波兰副总理雅罗斯瓦夫·戈文表示,欧洲很多国家都面临青年一代失业率上升的问题,这也是教育在今天面临的重要挑战。

“欧盟的创新和技术中心培养了大量创业人才,合作伙伴包括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在这方面,中欧双方可以创新合作方式。”瑙夫劳契奇在会上提议,通过多种方式合作培养能解决今天和未来挑战的创业人士。

意大利驻华使馆公使孟昊天介绍了在本国开展的创新创业课程。“意大利学生学习的内容包括互联网、媒体、开放的大数据、数字经济、物联网等,在这些领域,很多中国企业正在与意大利教育机构开展合作。”孟昊天表示,希望中国企业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

“我认为实习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机会。”瑞士联邦教育、研究和创新国务秘书毛若·德拉布朗乔说,“希望更多欧洲年轻人进入中国企业实习,更多中国年轻人进入欧洲公司实习。我建议语言障碍先放一放,先给年轻人创造工作环境,让他们在工作中边学边做。”

“今天的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潮流蓬勃涌动。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中国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和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养造就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举措。”陈宝生表示,希望能推进与欧方大学、科研机构的协同,开展更多实质性、高水平交流合作,吸引欧方优质教育资源投入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除了创新创业教育,语言互通也成为与会代表瞩目的焦点。

“我们非常希望能够在中国进一步拓展西班牙语教学,也愿意进一步拓展合作。”西班牙驻华大使瓦伦西亚诚恳地说,“对中国人来说,做生意也好、学习创新也好,西语都非常有用,建议进一步拓展‘一带一路’战略覆盖的语种。”

斯洛文尼亚教育科学体育部部长玛雅·玛科维茨·布伦契奇则表示,今天的青年不仅要学习技能,也要为将来成为全球公民做准备,“在中方帮助下,我们在斯洛文尼亚顺利地开展中文教学;在中国,也有教授斯洛文尼亚语的地方。这样的交流合作至关重要。”

政策沟通、交流畅通、标准联通、语言互通、民心相通……会议上,共识逐渐形成,方向逐渐明确。记者了解到,下一步,中欧双方将共同构建面向未来的中欧教育共同体,推进签证便利化,为更大规模的师生双向交流创造条件;双方将联合开发课程,打造优质的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建联合实验室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中方鼓励各国合作开办更多的孔子学院,并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设欧洲国家语言课程,共同培养高层次语言人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