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全面进入“95后时代” 这意味着什么?

首页 > 

大学

 > 大学校园全面进入“9...

大学校园全面进入“95后时代” 这意味着什么?(图)

大学校园全面进入“95后时代” 这意味着什么?1

大学,是95后的天下了!

其实,他们早就来了。但从今年9月开始,95后将成为大学校园的主力。按照本科生18岁入学、22岁毕业的大致规律,截取新学年第一学期这个横截面,得到的将是18-21岁年龄段的青年学子,也就是出生于1995-1998年的大学生。

记得我2010年刚博士毕业在大学任教的时候,面对的是一批普遍出生于1992年的孩子们。这6年来,我一直在给大一新生上课,大约教过4600多名学生,虽然从教年份不算长,但让我讲清楚95后到底有什么特殊之处,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95后的第一个特征是开放性

先看他们的成长背景、家庭环境。可以说,这一代是搭上改革开放快车、在几乎每一个历史转折点上都踩准了时代节拍的一代,这与从出生到下岗处处悲催的50后一代(也就是80后的父辈)是显著不同的。

有研究者将人口出生率与经过调整的人均GDP两条曲线做了对比,能够明显看到95后可被视为中国家庭对子女投入从“人多钱少”转入“人少钱多”的关键时期。

由此推断,当前的相当一部分在校大学生,从小成长于家境殷实的家庭,享受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无忧无虑,充满自信,更能够也更乐于与世界接轨,这与80后一代也是显著不同的。

作为互联网原住民,95后对真实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能更浓烈

95后的第二个特征是互动性

与80后在本世纪初刚刚成年之际才接触互联网不同,这一代大学生是互联网的原住民。

在直接经验的层面上,由于他们是复杂的虚拟互联网世界的第一代原住民,因而在间接经验的层面上,他们对于过往历史和当下现实的阴暗面,又有着丰富的但也可能是片面的和未经审视的主观知识储备。

这两种矛盾之处的纠缠交织,构成了95后在思想和思维特征方面的基本底色。他们不再只是单纯的信息接受者,更是信息源和传播者。对他们来说,生活实践大于专业教育,专业教育大于网络影响,网络影响大于空洞说教。

记得有一项调查显示,95后比90后更乐于表达,更有主见。这些变化,需要教师使用他们熟悉的交流工具、沟通方式来主动融入这一群体方能感知。

当你一本正经认真以对的时候,才突然发现,“认真你就输了”

95后的第三个特征是解构性

当下中国正处于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历时性与共时性多重维度交织的转折点,这个纷繁复杂的思想谱系中,后现代主义无疑是其中颇具现实影响力的一支。

反讽和解构,主要表现为对语言的特定用法或“用典”,建立在一定的“默会知识”基础上。

于是,传统教育结构中,本应处于消极被动接受主流价值观念熏陶和教育的一方,如今却可轻而易举地反戈一击,对施教者及其宣教的知识、理念、信念展开间接的揶揄、反讽,或直接的恶搞乃至颠覆。

不过,当你一本正经认真以对的时候,才突然发现,“认真你就输了”。

21世纪的高等教育,不只是一项教授知识、培养人才的简单任务,而是承载着在大变革的时代涵养性情、安顿人心、健全人格的多重功能。

因此,21世纪的教育事业也不应再重复19世纪那种单向度灌输的故事。

今天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有着强烈的学习兴趣、怀疑精神和创造能力,绝非玩世不恭、游戏人生、毫无信仰的一代。

但如果教师不注意研究时代特点的变化、教学对象需求的变化,仍然教条刻板单向度地进行“供给”,实际上就是一种无效供给。

且有可能造成如下的悖论与窘境:学生枯坐课堂、心不在焉,认为老师老套死板,课程无聊乏味,全无学习兴趣;老师口不应心、言不由衷,认为学生顽劣厌学,缺乏自我认同,丧失教学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的大学教学,的确需要一场深刻的“供给侧改革”。

作者曹东勃,为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