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时评:大学应该像点样

首页 > 

高中

 > 教育时评:大学应该像...

教育时评:大学应该像点样

“像样的大学”需要脚踏实地去做才能成,而不是完全依赖他人的“建”或“设”。

人们熟知胡适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学者,而对于他担任北大校长的所思所想知之较少。近日偶读《胡适与北大》一文,看到了胡适先生作为北大校长第一次在开学典礼上的致辞,颇有感触。胡校长说:“希望教授、同学都能在学术思想、文化上尽最大的努力作最大的贡献,把北大做成一个像样的大学。”一个“做成”,一个“像样”,都远远超出了今日人们办大学的思考:难道之前的北大“不像样”?

当看到胡适先生希冀把北大做成一所“像样的大学”时,我想起了厦门大学私立时期的林文庆老校长(林文庆先生应为厦大首任校长,其前任邓萃英校长任期只有三个月,且没有真正到任),在1921年7月4日他上任的第一天晚上,就在学生座谈会上宣布:“要把厦大办成一所生的非死的、真的非伪的大学。”回溯中外大学史,大学的“生死之分,真伪之分”,还真有点儿一语成谶的味道。林文庆校长所讲的办一所“生的非死的、真的非伪的大学”,与胡适校长讲的“像样的大学”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什么样的大学才符合胡适先生的“像样”?什么样的大学才是林文庆校长推崇的“生的非死的、真的非伪的大学”?两位老校长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胡适先生任北大校长二年零四个月(1946年8月16日-1948年12月14日),林文庆先生任厦大校长16年(1921年7月4日-1937年7月),两位都是学贯中西的大家,也许我们能够从两位先生的求学经历找到某些答案。

胡适先生曾求学于美国的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林文庆曾就读于英国的爱丁堡大学。如今这三所大学都是世界名校。他们的求学经历也许在各自心中留下了“像样大学”的雏形。显然这种“雏形”不是外在的,而是一种内在的品质。胡适先生十分敬重和推崇康奈尔大学首任校长安德鲁·迪克森·怀特(Andrew Dickson White)的大学理念,即大学要有“戒除的理念”(Eliminated Ideas):“戒除不严谨和迂腐的学风,要讲求实事求是和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就此而言,“像样的大学”应该是大学人心中的“一杆秤”。

近百年过去了,大学的语境发生了变化,当下已经没有人再会用“像样的大学”“生的非死的、真的非伪的大学”来描绘未来大学的发展目标,取而代之的是“创新型大学”“伟大的大学”“国际化大学”“一流大学”等宏大叙事的称谓。看似提出了更远大的目标,但细琢磨起来,其中似乎缺了什么,而又多了什么。同一所大学,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上,不同的管理者,道出的是不同的大学理念与解读时,它至少反映了该大学理念的“断裂”。至于此种现象背后,还有多少内容值得今人反思,就不是一两句能说清楚的了。其实,无论“像样的大学”还是一流大学,都需要大学人脚踏实地去“做”,才能“成”,而不是完全依赖他人的“建”或“设”。

“我虽在远,决不忘掉北大。”这是胡适校长在离开北大之日(1948年12月14日)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我虽不是北大人,但似乎明白了一个道理:“像样的大学”作为一种质朴的期待,应该是做出来的;“像样的大学”应该具有“生的、真的”若干学术品质。这既是大学的操守,也是大学的底线!

(作者为厦门大学副校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