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北清登“慕课”网络平台

首页 > 

地方

 > 上海

 > 探索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探索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北清登“慕课”网络平台

本月起,高校“网络风暴”席卷而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课程分别定于9月23日和10月相继登上“慕课”网络平台,面向全球学子开课,这标志着中国高校在与世界名校的教学竞争中踏出第一步;与此同时,上海高校课程中心探索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供全市学生跨校选修课程增至14门,比上学期翻了一倍。但这一教育领域的全新发展趋势,给不少老师带来忧虑。昨天在复旦大学举行的相关研讨会上,本市一位高校负责人坦言,教师群体正成为最大阻力。

担忧:“饭碗没了”怎么办

老师在台上讲课,学生拿着平板电脑在下面看相同专业领域的海外网络视频课程,这是一位高校老师听课时看到的一幕。由此也引发他的思考:随着网络技术和相关产业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有了更多选择,未来要赢得学生,课要上得比清华北大的老师好、甚至比斯坦福的老师更好?

他的想法并非杞人忧天。以网络教学平台“慕课”的三大主力之一coursera的数据为例,目前已囊括430多门课程,注册学生数达到463万人,其中今年首次开出的两门中文课程“概率”、“秦始皇研究”,在线报名人数均超过1.4万人。

另一种压力来自“内部”。上海去年起率先布局,创建高校课程中心,首批推出7门课程供全市学生免费跨校选修并认可学分,教学模式为以某一名师的网络视频教学为主,配备其他教师多点开设线下讨论课。据了解,首批课程包括一些量大面广的基础课程,其中哲学导论一课选修人数超过900人。有业内人士认为,名师通过线上平台“做大”,固然是优质资源的一种放大。但不可否认,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同样努力的同学科教学力量带来弱化的可能。

现状:上课方式确实得变

“网络技术引发了整个教育的革命,我们今天无法规避只能接受,高校如果跟不上、老师如果跟不上、学生如果跟不上,将被这个时代抛弃。”上海高校课程中心主任黄钢这样说。

与会专家分析,部分教师的“焦虑感”,课程上线只是“导火索”,更有其深层次原因:日新月异的技术手段将全球优质资源送到眼前的同时,残酷竞争也随之登门。这一情况下,相当一部分教师已经习惯的我国高校传统教学方法亟待变革,从以“老师教”为中心改为以“学生学”为中心,三字之变,翻转课堂,这其中转轨之难,是每一位高校教师都需面对的。

市教委副主任陆靖回忆不久前听的一次研讨课,老师在课堂上,整个研讨过程只说了两句话,第一句“同学们,下面我们讨论吧”,第二句“同学们,今天我们讨论到这里吧”。教育界人士指出,如果按传统,课堂教学仅仅讲课的话,老师所有说的话都是可以在家里准备好的,有教案的。所以老师可以胸有成竹,而一旦加入研讨要求,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许是根本无法事先准备的,这就对教师本身的专业素养、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策:培育团队迫在眉睫

除教师自我“转型”外,从高校甚至更大范围内给予机制上的推动同样重要。

据了解,上海高校课程中心本学期刚刚推出的14门学生线上课程中,新增了不少一校独有的特色课程,如同济大学的“珠宝鉴赏”、上海中医药大学的“武术与经络”、上海理工大学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等,为更多教师提供平台。此外,提供共享的量大面广的基础课程设置中,本市拟将“一校一人”领衔改为“多校多人”合作,寻求更优教学效果的同时,也致力于教师团队的培育,激发更大积极性。据了解,多位教师共同参与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物理”两门课已在准备中。

“由于学生成绩评估可行性等原因,我们始终认为未来大学完全‘上线’并不太可能,更看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正因此,虽已加入‘慕课’,但我们并不急于传播,更希望借这股东风做好内涵建设,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复旦大学副校长陆 直言不讳,“对我们而言,未来的竞争对手,不仅仅是‘慕课’,还有国内外传统强校,以及上海纽约大学这样的新兴力量。”在他看来,创新教学机制、提升整个教师团队的教学水平才是立足的根本。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