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在2016年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首页 > 

考研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在2016年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图)

坚定创新自信做原创性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在2016年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1

同学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2016级研究生开学典礼。首先,我代表学校,也代表李兴旺书记,向来自祖国和世界各地的439名博士研究生、2301名硕士研究生新同学表示热烈的欢迎!在你们当中,有来自意大利、日本、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苏丹、卢旺达等16个国家的73名留学生。中国有句古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祝贺你们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启读书求学的新阶段,力争在知识与技术创新的道路上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获得智慧学识与能力素质的全面提升。

近年来,伴随国家综合国力的快速增长,我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术竞争力取得非常显著的进步,崇尚学术、追求创新已经成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最显著的时代特征。当前我校在校研究生达9000余人,可以说研究生已经成为大学创新体系不可或缺的主力军和生力军,为学校建设发展与科技创新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建校82年来,学校始终坚守“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办学理念,这是建校先贤们为这所大学确立的信仰,也正是这所大学始终坚守不变的初心。在今年本科生开学典礼上,围绕“坚守初心、坚定信仰”这一话题,我与同学们重点分享了对“经国本”的理解。今天我想谈一谈对“尚科学”的认识,以及对研究生新同学们的期许。

对于即将开始研究生阶段科研训练的你们来说,今年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让我深感幸运的是,1978年3月我进入大学之际,国家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用诗人的语言宣布:“我们民族历史上最灿烂的科学的春天到来了。”今年5月30日,党中央国务院又一次召开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到2020年我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之际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讲话中指出,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一些重要领域方向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某些前沿方向开始进入并行、领跑阶段。但是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相比,我国发展还面临重大科技瓶颈,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科技基础仍然薄弱,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还有很大差距。比如,大家都关注到,为解决航空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卡脖子问题”,8月28日国家做出成立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的战略部署。最近美国康奈尔大学、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发布的《2016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中国在128个国家和地区样本中排名第25位,总体创新能力与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大国地位是远不相称的。总书记特别强调,中国科技界要坚定创新自信,坚定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勇于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提出更多原创理论,作出更多原创发现,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跟上甚至引领世界科技发展新方向,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

创新始终是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当前,中国诸多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比如杂交水稻技术,已经处于绝对的世界领先地位。但是杂交水稻技术的原始创新并不来自于中国的科学家。1878年达尔文出版的《异花受精与自体受精在植物界的效果》,第一次阐述了生物界杂种优势利用的科学基础。早在上千年之前,中国人已经发现动物界的杂种优势现象,遗憾的是我们并没有系统地创造出杂种优势的理论体系。纵观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史,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泉和根本,科学理论的率先突破不仅可以促进技术的革命性进步,也深刻地改变人类对自然世界以及人类本身的认识。比如,没有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就没有今天的载人航天技术;没有爱因斯坦质能转换公式,就不会有世界广泛使用的核能技术;没有麦克斯威电磁理论,就没有空前发达的无线通讯技术和尖端雷达技术。在空前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仅仅有技术创新,没有科学理论的率先突破和原始创新,我们很难达到世界领跑的水平,也就很难建成真正的世界科技强国。

美国第一任物理学会会长亨利?罗兰1883年在美国国家科学促进会的演讲中说过一段我们今天听起来 依然非常刺耳、却又发人深省的话语:“假如我们停止纯科学的进步而只留意科学的应用,我们很快就会退化成为中国人那样。多少代以来中国人没有什么进步,因为他们只满足于科学的应用,却从来没有追问过他们所做事情中的原理。这些原理就构成纯科学。中国人很早就知道火药的应用,如果他们能用正确的方法来探索火药应用的原理,中国人就能够在实现众多应用的同时还能够发展出化学,甚至物理学。因为只满足于火药爆炸的事实和应用,而没有寻根问底,中国人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科学进步”。上世纪三十年代英国学者李约瑟曾提出著名的“李约瑟之问”: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中国发生?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对于现代农业发展来讲,技术创新的源泉正源于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理论突破。1865年孟德尔揭示出遗传学的两个基本规律—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提出遗传单位是遗传因子(基因)的理论。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人类第一次确定遗传物质的载体。1972年保罗?伯格首次成功地重组世界上第一批DNA分子,标志着DNA重组技术—基因工程作为生物工程的基础,成为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核心。我们不难理解,如果没有这些里程碑式的原始理论创新,就不会有当今生物技术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上世纪七十年代,李振声院士在美国生物学家把远缘杂交作为遗传学技术工具的基础上,开创性地构建小麦远缘杂交理论体系,成为世界上通过远缘杂交成功培育小麦新品种的历史第一人,在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方面都取得世界级的领先成果。历史启示我们:要成为创新型国家,首先要建设科学强国。未来中国科技发展要从跟跑、并行到领先世界,就必须有原创性的理论突破。追求科学、创新知识,这是当代中国研究型大学的历史使命,也是广大研究生的时代责任。研究生阶段正处于最具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黄金年华,在这个新一轮科技革命加快孕育、颠覆性创新竞相涌现的伟大时代,同学们绝不能满足仅仅做跟踪、模仿的追随者,一定要敢于做原始创新、自主创新的引领者,因为原始创新代表着中国科技的未来,也影响着民族兴衰的命运。

我在多个场合讲过,现代大学的研究生教育是以科学研究为基础的探究性活动,导师与研究生是科研上的同事和合作者,研究生绝不能变成导师的“劳动力”,这是研究型大学创新活动的内在规律和必然要求。多年来,导师和研究生共同为学校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更高的新起点上,希望全体导师们尽力提供创新的空间和动力,给予生活上的关心和帮助,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大胆开展原创性的研究探索。

最后,祝愿同学们学习顺利、生活愉快,在追求原始创新的道路上取得超越导师、超越前人的成就!

谢谢大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