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朴雅致的金石篆刻,刻工精巧的雕版印刷,器形逼真的全形拓印,美轮美奂的富阳纸伞,婀娜多姿的中式旗袍……你以为这些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工艺品只能在展览馆、博物馆里出现?从今天起,我校的学生就要拜师学艺,用自己的双手制作这些作品了。
11月11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创业基地在我校正式挂牌成立。杭州市副市长陈红英,杭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西泠印社党委书记、西泠印社社委会主任杨志毅,浙江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裘国樑等领导,“非遗”传承人刘江、黄小建、闻士善、屠燕治、韩吾民,以及我校党委书记安蓉泉、校长贾文胜等人出席基地成立仪式。
高职开起“大师班”,“非遗”传承后继有人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创业基地”坐落于我校学生活动中心,该基地占地约600平方米,首批引进了西泠印社金石篆刻(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雕版印刷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式旗袍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纸伞制作技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形拓技艺(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五个项目。五个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刘江、黄小建、闻士善、屠燕治、韩吾民都分别在我校开设“大师班”,正式收徒授课。
经过前期自主报名、推荐选拔、大师面试等环节,五个“大师班”都分别完成了招生工作。目前每个班规模约10-15人,计划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以每周一次课的频率进行授课。对传统手工艺行业来说,所谓“名师出高徒”就是“大师班”的师傅们“手把手”教徒弟,徒弟在师傅的指导下反复实践,技艺不断提高,这对于技艺的传承而言特别重要,“大师班”师傅带徒弟的传承教学形式与我校正在探索的现代学徒制也一脉相承。
五个项目中的中式旗袍制作技艺“大师班”,与我校达利女装学院所设的服装设计专业紧密相连,全体专业教师和部分优秀学生都参加了这个“大师班”。“大师班”学员、2013级服装设计专业学生陶水萍说:“旗袍制作的镶、嵌、滚、宕、盘、钉、勾、绣等步骤,都非常讲究,也特别注重细节,跟我以前学的服装制版相比,旗袍制作更加精致,也要求我们在量体、制作的时候要更加谨慎。”达利女装学院副院长徐剑认为,通过师傅“手把手”的服装制作教学,是达利女装学院落实现代学徒制的又一次尝试,能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服装制作技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服装专业技能的把握和领悟能力。
除开展教学任务外,我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创业基地还承担着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功能。基地负责人表示,我校将利用校内大学生创业园的区位优势,在三年内组建5-10个创业小组,配备创业指导教师,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在线创业及OTO定制等一系列创新创业活动。同时,依托我校原有的“台湾大学生创业基地”项目,计划三年内在传承创业基地举办三期两岸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业交流活动,让杭州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得更远。
“百年名社”相约杭职,“西泠学堂”落地生根
在“杭职院非遗传承教学创业基地”中,我校与西泠印社还合作共建了一项“西泠学堂”项目,双方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为原则,探索“现代学徒制”模式培养非遗传承人,在“大师班”教学、非遗项目拓展、文化事业人才储备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希望探索出一种名社与高校有机结合、反哺社会、服务公众的有效方式。“西泠学堂”也是西泠印社实现其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首次尝试,也是西泠印社第一次与高职院校的紧密合作。
“西泠学堂”项目今年9月已经开始,目前已开设的三门课程《中国篆刻》、《中国书法》、《艺术品鉴赏》等被纳入了我校的艺术类选修课体系。这些课程都由西泠印社派驻的专家亲自授课,从前期选修课报名的火爆程度来看,“西泠学堂”的课程在高职学生中非常受欢迎。
这次“西泠学堂”项目进校园,是我校文化校园建设又一次新的尝试,也是学校文化梯度育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校通过“西泠学堂”项目的建设和运行,让更多的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熟悉传统文化、喜欢传统文化,让学生人文综合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
我校党委副书记赵一文表示,传承是目前最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形式,杭职院非遗传承教学创业基地从大学校园着手、以大学生为主要培养对象,不仅是“艺术和技能”的双重学习、校园文化水平飞跃提升,也是为了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杭职院非遗基地”的成立,把‘传统文化进校园’与我们学校所探求的‘现代学徒制’,做了一个很好的结合,希望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大国工匠。”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