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某社昆明3月22日电得知澜湄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即将举行,云南民族大学柬埔寨语专业的研究生任茂杨很是兴奋。因为他当初选择的“冷门”专业,乘着“一带一路”重大战略的实施特别是澜湄合作的东风,如今越来越火热。
任茂杨的本科同学当年尚未毕业,就被各大用人单位预定一空。他本人也以本科学历应聘到云南师范大学当柬埔寨语教师,通常高校的教师必须具备博士研究生学历。不过,考虑到澜湄合作对小语种高级人才的需求,他选择了回校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起源于青海唐古拉山的澜沧江,从我国西双版纳出境后称为湄公河,先后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最后流入南海。澜沧江—湄公河既是联系澜湄六国的天然纽带,也是沿岸人民世代繁衍生息的摇篮,孕育了澜湄国家各具特色而又相亲相近的文化,形成了各国间历史悠久、深厚广泛的经济与人文联系。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澜湄流域区域合作机制逐渐多元化,目前已有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湄公河委员会等合作机制。3月23日,澜湄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将在海南三亚举行。六国将就推进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建设、加强次区域国家全方位合作、促进地区一体化进程等深入交换意见。
在云南民族大学从教37年的刘晓荣教授认为,随着澜湄流域区域合作机制逐步深化,对小语种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商贸、旅游合作需要大量的非通用人才融入交流,而这些人才又能促进地区间的进一步交流和繁荣。”
作为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的云南省,早在2013年,就下发了《关于加快云南省高等学校小语种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成立了云南省高等学校非通用语种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全省高校小语种教学和改革提供指导并组织研究,推动全省小语种人才培养工作。
刘晓荣介绍,自己所在的泰语专业有10名专职教师,其中8名有副教授以上职称,但是因为有300多名本科和硕士生需要辅导,泰语也成为全校公共外语课,加上政府部门的一些委托培养项目,刘晓荣感觉教学任务还是挺重。
截至2014年底,云南省高校已建成了11个国际人才培养基地,全力推进南亚、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云南省高校中学习小语种的在校生已达5.5万人。目前,在滇高校开设的小语种专业已达十余个,包括泰语、缅甸语、越南语等,每年都培养出大批小语种人才,就业形势较好。
云南民族大学越南语专业大四学生祁雅梦告诉记者,这几年越南语专业学生越来越好找工作,除了中国在越南开办的企业或越南人在中国开办的企业外,一些IT公司和政府部门也在大量招聘。“不开玩笑地说,我们都不用出去找工作,他们上门来招聘。”
“一江通六国”,刘晓荣介绍,现在周边国家都在兴起“汉语热”,一方面需要大量的语言人才担任中小学教师,另一方面也助推了合作的深化。“现在澜湄国家之间合作越来越密切,交通路网也在不断完善,未来翻译人才需求还将进一步加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