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考研初试成绩陆续公布。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与要求下,近年来专业硕士(以下简称“专硕”)人数不断增长。据中国教育在线《2016全国研招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截至2015年,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已经达252272人,占比44%,与学术型硕士(以下简称“学硕”)招生规模基本持平。相对于学术型硕士,专业硕士正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05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7.3%的受访者身边有在读或已毕业的专硕。更喜欢实践和应用(54.7%)、专硕比学硕更有利于就业(53.0%)这两项是受访者认为攻读专硕的两个主因。另外,45.6%的受访者认为当下专硕含金量没有想象得高,54.7%的受访者认为当下专硕培养的最大问题是“课程设置没有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
54.7%受访者认为学生报考专硕是因为更喜欢实践应用
张悦(化名)在某985高校攻读MJC(Master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编者注)。她向记者介绍,MJC是一种专业硕士学位,学制两年,她所在的学校里,有7个具体的方向可以选,比如新闻、广告、广播等。她选择的方向是新闻。“入学考试时,学生可以报考MJC,还需要填写期望学的具体方向。被录取后,会根据具体报考的专业进入不同的学院学习”。
“作为专硕,我们和新闻学院的学术型硕士上的课程是一样的,但最终取得的学位会有所不同。我们叫MJC,学新闻的学术硕士取得的学位叫做文学硕士,后者学制三年”。张悦还举例,报考专业硕士广告方向的学生,与广告学院的学术型研究生也不一样,后者取得的学位叫做艺术学硕士。
在我国,学术型研究生所取得的学位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13种学科门类。而专业硕士学位则有自己专门的名称。从1990年工商管理硕士学位(MBA)获批至今,我国专硕学位已达39种,包括金融硕士、法律硕士、教育硕士等。
2009年,全国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联席会年度工作会议提出,要积极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教育部“原则上硕士生招生计划的增量主要用于专业学位,要将存量部分中的学术学位计划按不少于5%的比例调减,用于增加专业学位计划”的要求,近年来,高校大力发展专业硕士的培养,招生人数不断增加。
张悦说,目前,她所在的新闻学院,学术硕士23人,专业硕士20人。在北京某高校读研一的学生李源(化名)则告诉记者,她所在学校的新闻专业,专硕几乎是学硕的两倍。
学生报考专硕的原因为何?调查显示,54.7%的受访者认为相比做学术研究,学生们更喜欢实践和应用。53.0%的受访者则认为专硕比学硕更有利于就业。
张悦介绍,她所在的新闻学院,学硕在做毕业论文前,需要发表一定数量论文,才有开题资格。而专硕就不需要,可以直接开题。“在毕业考核方面,学硕必须要写毕业论文,而对专硕的要求是必须有三个月实习,毕业设计可以是论文,也可以提供自己一定数量的实习稿件和一份对于这些稿件的报告”。
调查中,专硕比学硕录取门槛低(32.9%)、被调剂成专业硕士(25.9%)和能有机会读研就行(22.5%)也是受访者认为学生选择报考专硕的原因。
张悦表示,同样是报考新闻专业,报考专业硕士的话,考试题目相对简单:“因为有7个方向,MJC专业硕士考查的内容针对性不是很强,不会特别深入。”她说,“而且专业硕士初试科目大多考察英语二,整体难度低于学术型硕士的初试要求。”
《广州日报》2014年的一则报道指出,企业对专业硕士人才需求量比较大,注重实践。“短平快”的专业硕士更受到企业和考生的青睐。2009年教育部全面扩大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的专业类型,学制也由三年缩短为两年,更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专业硕士在培养、学制等方面的设置相比学术型硕士更有利于学生获得就业机会。
调查显示,46.1%的受访者感觉专硕比学硕更好就业,13.0%的受访者感觉学硕比专硕更好就业,40.9%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
54.7%受访者表示专硕课程设置未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
相对于学硕,专硕录取门槛相对低,理论知识不如前者深入,加上扩招加剧教育资源紧张,更容易引起人们对其培养质量的质疑。
调查中,45.6%的受访者认为当下的专业硕士生总体能力一般,含金量没有想象得高;33.9%的受访者认可当前专硕总体应用能力较强,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人才;14.1%的受访者直言很多专硕只是为了混学历,理论欠缺又没有掌握实际技能。
在张悦看来,专硕理论功底不如学硕扎实,实践能力也不见得就比学硕强。“学硕除了论文上有更多要求,也有更多参与学术研究的机会,比如更多地参与导师项目、参加学术会议,这些在评选奖学金时都会加分。由于新闻专业的学硕比专硕学制多一年,只要愿意,他们其实有更长的时间去实习”。
调查中,课程设置没有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54.7%)被受访者视作当前专硕培养中的最大问题。43.7%的受访者指出专硕师资力量不足,导师实践能力不强,37.3%的受访者表示专硕选拔方式不科学,与学硕雷同。
张悦说,报考专硕以前,她看过学校的培养模式介绍,说专硕实行双导师制。“我当时的理解是,我们在学校有一个导师指导学习和毕业论文,实习时还有一个业界人士做实践导师。然而一直到快要毕业,也没见到过有指导实践的导师”。
专硕招生和培养中存在的其他问题还包括:相比学术型研究生,得不到导师同等重视(36.1%);学位论文或毕业设计不足以体现专业硕士特色(33.0%);盲目扩招,教育资源和相关研究没跟上(30.7%)。
“专硕总体上不如学硕受导师关注。”李源对记者说,虽然这也和导师的风格、培养模式有关,但是一般来说,读专硕的学生总是需要主动联系导师,才会多得到一些指导,而读学硕的学生,即使有段时间不联系导师,导师也会主动“惦记”。
在考评标准上,相比学硕,专硕存在更多问题。“目前学院还没有针对实习稿件和报告的评判标准,大多数专硕还是选择写毕业论文。我们这一届专硕学生中,只有一个人提交了实习稿件和报告,感觉老师们当时都有些不知道怎么评判,不过讨论后最终给了他通过。”张悦说。
专业硕士含金量受到质疑,还有一个原因是攻读专业硕士的在职人员较多。据原国务院学位办主任杨玉良透露,截至2008年上半年,在职攻读专业学位的人员就占到专业学位总体招生数的71.6%。当前,我国在职研究生培养制度还不完善,考核标准也不如全日制研究生严格。
60.2%受访者建议完善选拔方式、加强对专硕实践能力的考察
如何提高专业硕士教育质量?调查中,受访者建议:完善选拔方式,加强对考生实践能力的考察(60.2%);给学生更多参与实践和应用知识的机会(57.8%);培养目标具体化,明确其特色(44.6%);落实双导师制、确保教师的实践能力(43.4%);将学生质量纳入导师的评价体系(33.0%);制定有针对性的考核方式,严把毕业生质量关(29.1%)。
2013年3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就曾下发《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其中很多措施对于专业硕士生教育进行了进一步明确和规范。例如,在专业硕士生选拔方面提出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分类考试,注重选拔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优秀在职人员;在培养模式方面提出建立培养单位与行业企业相结合的专业化教师团队和联合培养基地;在课程设置方面提出改革教学内容和方式,加强案例教学,探索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在师资方面提出完善校所、校企双导师制度;在评价方式方面提出按照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分别设立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负责制订培养标准和方案、建设课程体系、开展质量评价等,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应有一定比例的行业和企业专家参加。
要真正提高专业硕士含金量,提升其社会认可度,还需要这些措施得以切实落实。
2014年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印发通知要求,2016年起不再组织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学术型硕士保留,应用型硕士取消)。除高管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外,其他类别都将纳入国家招生计划和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管理。由此,在职专业硕士质量也有望得到提升。
受访者中,博士研究生占1.6%,硕士研究生占14.6%,本、专科生占76.5%,高中及以下学历者占7.2%。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