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学子深入巴蜀 探寻仡佬千年文化

首页 > 

人才

 > 京城学子深入巴蜀 探...

京城学子深入巴蜀 探寻仡佬千年文化(图)

京城学子深入巴蜀 探寻仡佬千年文化1

*田家寨上寨杨叔家张闻光摄

夏日炎炎的七月,在中华青年精英基金会大力支持下,由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中医药大学学生组成的暑假调研团队,正式展开为期一周的青年中国行2015重庆武隆仡佬族哭嫁文化系列调研活动。同行的还有重庆益众社区工作中心和中华青年精英基金会的三位工作人员。

2015年7月21日,一行七人经过五个小时的车程,到达了本次调研的目的地重庆市武隆县浩口乡田家寨。在村委杨叔一家热情招待下,调研小组把行李安顿好之后。马不停蹄地跟着杨叔儿子国旺的脚步,体验当地山路形态,村落分布。从杨叔和国旺的口中,了解当地的情况。

浩口乡田家寨依山而建,覆盖范围广,分为上寨和下寨,因每户人家距离较远,途中需要翻山,所以摩托车渐渐成为村民的代步工具。田家寨四面环山,草木葱茏,下寨附近还有一条朱子溪,可乘船顺溪游览周边一带山谷风貌,景色怡人,清新秀美。正因田家寨的地段优势,政府打算把浩口乡田家寨打造成一个苗族仡佬族特色少数民族乡,现已进行改造建设的阶段。第一期工程规模覆盖35户人家,第一期投入资金约500万元。村子里房屋的外观基本上已经完工,洗手间的卫生环境都有所改善。如在荷花池附近,已经建好5-6个洗手间,供日后接待旅客使用。而且,不少村民的房屋里,已腾出3-4个房间并装修好,作日后接待旅客住宿的地方。估计整个田家寨还需要三年的时间完成整个改造建设。

京城学子深入巴蜀 探寻仡佬千年文化2

*杨奶奶和杨叔的爱人正接受访谈张闻光摄

那些年(约20年前)的哭嫁

第二天,当队员信心满满地准备好了调查问卷,准备在村里各户走访时,却发现屋外下起了倾盆大雨。但这一盆雨并没有浇灭队员们的热情,他们很快将采访对象锁定在了家里的奶奶和爷爷身上。爷爷今年75岁,汉族人。74岁杨奶奶是仡佬族族人,杨爷爷的爱人。奶奶和爷爷年龄大了,经历过的事情很多,对仡佬族的文化的了解肯定也很多,队员小谢说。事实证明队员们的判断是正确的,然而让队员感觉到更惊喜的是,他们收获的远远比他们想象的更多。只有来到这里,在村民家借宿几晚,踏踏实实地住下,搬一个板凳坐在老人面前,安安静静地听老人唱几首古老的歌谣,才能真正地了解传统文化。这里的歌声是活的,从这些老人嘴里吐露出来的是未加任何艺术加工的歌声。从这歌声里传达出来的是老人们对自己文化浓厚的情感,就像他们在谈论自己孩子时候那种爱,是一种真挚而呵护的爱,队员们在调研结束后整理资料时说到。的确,我们经常从电视节目上看到少数民族表演自己的民歌和舞蹈,但是在舞台上呈现出来的必然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作品。而我们真正对少数民族的文化的了解,应当是从这种深入实地的调研得来,拿到第一手最真实的资料。队员们一直说他们很幸运,因为奶奶和爷爷们给他们唱了很多传统的歌谣,有哭嫁歌、山歌、盘歌,队员们可谓是大饱耳福,而他们也将这珍贵的资料记录了下来。一开始奶奶还有些害羞,但后来在我们热情的鼓励下,奶奶为我们唱了她年轻时出嫁时候的哭嫁歌,还有很多山歌,劳作时唱的盘歌等。不仅如此,奶奶和爷爷还告诉了队员们关于哭嫁的详细的细节。当地的婚嫁是建立在说媒习俗上,女方得知嫁人后,在婚嫁当日的前三天开始进行宴请和哭嫁,参加婚礼的人三天都要去。爷爷在回想当年参加婚礼的情况,说道:那时候家里富裕的人家会连续宴请五六天。杨奶奶忆起当年嫁给杨爷爷的时候,说:出嫁前三日开始,新娘既停止饮食又要开始哭唱。由子凯官报上客人的名字,然后新娘拿着毛巾捂住脸哭唱。子凯官相当于主持人的角色,把被哭的人拉过来,新娘子对着他哭,被哭的人就要给新娘子钱。奶奶还介绍到哭嫁的内容包括哭梳头,哭首饰,哭爹娘和哥哥嫂嫂等,从头哭到脚,每一段歌词都不一样。放在哭的过程中,会有的客人陪哭。在访谈的过程中,调研小组从寄宿的杨叔口中得知其亲家公是仡佬族民歌高手后,小组就去邻村接来亲家老两口,对亲家公(国旺外公)进行访谈。国旺外公很热情,不辞唇齿之劳地为小组唱出仡佬族的打闹歌,盘歌。让小组对仡佬族的民歌有了整体、初步的了解。当问到如何学习哭嫁的时候,很多村民都不约而同地说:哭嫁是没有人教的,都是靠自己在村里人婚嫁的时候,在旁听和学着唱。下寨的田阿姨还说:那时候都是拿着笔和纸,把词一句句地抄下,然后回家练。在访谈中,小组发现不同村子的哭嫁歌可能歌词相近,曲调不同,并且在20年前的田家寨中,不管是汉族,还是仡佬族都有哭嫁的传统。

京城学子深入巴蜀 探寻仡佬千年文化3

*国旺外公正演绎仡佬族的民歌张闻光摄

京城学子深入巴蜀 探寻仡佬千年文化4

*杨爷爷准备去田里摘菜张闻光摄

英雄不提当年勇哭嫁淡出人们视线

对于哭嫁这种传统习俗的承传问题,杨爷爷坦言地说:现在的人都不会哭嫁了。村委杨叔也:我结婚的时候恰好赶上哭嫁的车尾。我这一代之后都没有人了。小组在走访中,向村民们了解哭嫁传统文化的承接问题。村民都表示在生活中,甚少向年轻一辈的女性提及哭嫁。村里仡佬族的田阿姨说:现在都不跟女儿说这些了,说了她也不会唱。况且,年轻人都出城里打工了,都很少回来。关于村落青年教育以及就业方面,村里的青年多半都外出打工,或是依靠学习技能或接受高等教育到县城或市区里工作,一年只在春节的时候回村里过年。村庄空心化,剩下的只有年长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在承传传统文化的范畴中,缺少年轻人的承接,后继无人;也因现今社会的变迁,过往的繁文缛节都一切从简,当年的哭嫁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对此,重庆市民宗办向副主任向调研小组的组员也提到,仡佬族文化承传和保育方面,政府已经收集仡佬族的歌舞(包括哭嫁),并且将其搬上印象武隆大舞台,让人们能够透过这个舞台去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支持他们发展自己的文字,语言;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透过保护整个民族村落从而保育和发掘其特有的文化,如建筑特色,仡佬族的是吊脚楼等;协助村民发展文化产业;保护其特有生态环境;申请非物质遗产,重庆现有11项少数民族文化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加设相关兴趣班,每个班都有一节课内容关于少数民族的文化。

文化承传缺少继承人,是现今很多传统文化或手工艺承传的一大难题。尤其,像哭嫁这种以口口相传的形式流传,若无人承继的时候,也只好眼睁睁地看其流逝。对于现今阶段,村民或政府可将这种歌曲或民谣收集,谱曲,编成册,让年轻仡佬族的孩子可以看谱学唱。他们也可以将这些仡佬族一些传统手工艺,如蜡染,一些方法或介绍加入教材当中,让年轻一代可再次接触他们民族特有的文化。同时,政府也可给予当地小学一些支持和援助,如提供一些仡佬族传统文化的资料或教材,协助学校传统文化的教学。

京城学子深入巴蜀 探寻仡佬千年文化5

*调研小组,调研工作人员与杨叔一家的合照张闻光摄

转眼间一周的时间过去,调研小组在组长杨咏芝的带领和同行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完成了整个调研,更进行了梦想改造家的活动,如绘制田家寨上寨的旅游攻略图和制作木质的门牌等。虽然,这次调研的时间和覆盖范围有限,但调研小组的组员们都希望藉是此调研活动所到了解的文化和资讯,将仡佬族哭嫁文化带回城市,向众人介绍,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独特的民族特有的文化。盼以每天一小步,一年一大步的方式,为文化承传出一分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