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了2015-2016学年开学典礼,学校党委书记靳诺以大学与读书为主题发表讲话,从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读什么书三个方面跟全体新生分享了她的读书心得。
靳诺表示,从学业有成、全面成长这个意义上讲,同学们要尽读书这个本分。人民大学的同学要把读书当作一种责任。从哲学意义上看,读书能够让我们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具有更深刻的感悟。从现实生活出发,当前社会正处在重大转型当中,各种思想、价值观交织碰撞,各种矛盾冲突频发,怎样通过大学阶段的学习,帮助我们静下来,系统起来,形成对历史和现实、国家和民族、个人和社会的深刻认识,成为具有厚重底蕴的优秀人才,需要养成读书的习惯,使读书成为我们大学生活的一个重要方式,成为我们未来职业发展和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以下为讲话全文:
各位2015级同学,各位老师、各位家长、各位来宾:
金秋九月是收获的季节,欢迎同学们来到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在挽救民族危亡的抗日烽火中诞生,在新中国的建设中成长,在文革的艰苦岁月中磨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获得第二次生命,在新世纪创造新的辉煌。你们的到来为中国人民大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今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9月3日,我们学校合唱团百名同学作为全国唯一一所高校学生代表参与了阅兵当晚的文艺晚会的演出。这是因为,一代又一代的人大人在中国不会亡、因为有陕公的使命之中开创了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这为中国人民大学赢得了独特的荣誉和地位。祝贺你们加入到这所具有光荣历史和传统的大学!祝贺你们进入到这所国家重点支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国名校!祝贺你们来到以培育国民表率、社会栋梁为使命的高等学府!祝贺你们成为一名光荣的人大人!值此第31个教师节之际,也向全校老师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和衷心的祝福!
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人生乐事。在同学们即将开始大学生活的时候,作为一名师长,在表达祝贺之意的同时,我想与同学们分享对一个老话题大学与读书的感悟。
作为读书人,这个话题属于老生常谈,但也是常谈常新。中国教育学会朱永新会长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社会到底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就看阅读能植根多深,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哪些书,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读书不仅仅影响到个人,还影响到民族,影响到到国家和社会。中国是个文明古国,也是一个读书大国。但近些年来,情况发生了一些令人担忧的变化。据有关统计,中国人的平均阅读量与一些国家比较,显得差距较大。
大学校园中,提倡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合,提倡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相互沟通。人文学科要有科学态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要有人文精神。从学业有成、全面成长这个意义上讲,同学们要尽读书这个本分。人民大学的同学要把读书当作一种责任。从哲学意义上看,读书能够让我们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具有更深刻的感悟。从现实生活出发,当前社会正处在重大转型当中,各种思想、价值观交织碰撞,各种矛盾冲突频发,怎样通过大学阶段的学习,帮助我们静下来,系统起来,形成对历史和现实、国家和民族、个人和社会的深刻认识,成为具有厚重底蕴的优秀人才,需要养成读书的习惯,使读书成为我们大学生活的一个重要方式,成为我们未来职业发展和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此,重点与同学们交流为什么读书,如何读书,以及作为人大学生应该重点读哪些书。
第一,启迪新知与情操,体悟读书之功用。这是关于为什么读书的问题。
读书的首要作用体现在增长知识,提升能力。知识是梦想的载体,读书是实现梦想的阶梯,是求知最基本的路径,也是大学学习最基本的要求。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过:学问不只是读书,而读书究竟是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最近光明日报与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寻找最美教师公益活动中,位列榜首的是我们学校一级教授、著名哲学家陈先达老师。他这样描述自己的爱好:永远与书为伍,增加知识,更新脑袋。尽管现在大学学习的方式、途径随着时代和科技进步有了很多创新,但普遍认为读书仍然是最重要的更新脑袋、增加知识的基本方式。世界上有一些国家是国土意义上的小国,资源禀赋也不甚好,却因国民爱读书而获得巨大的智慧和力量,使国土面积意义上的小国变成了世人认为的大国。
其次,读书可以开阔视野,放大格局。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畅游其间,与大师对话,与思想同行,开阔眼界,滋润灵魂,放大你的人生格局。每个人的生命有限,所能达到的时空范围有限,书籍为我们提供了在有限的生命和时空里尽情延展才能的可能。我们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建军教授说过,读书对同学们拥有宏观思维、战略眼光,形成开阔的胸襟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具有重要的作用。前辈大师们往往将自己在治学上的成功谦虚地归结于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能与同时代的巨匠们同行固然是一种幸运,但更多的时候,我们是站在浩瀚的典籍上来支撑我们看待世界的高度。书籍如同脚下的台阶,所读的书越多,所能看到的世界就越远。中国人民大学以及首都高校聚集所带来的浓厚学术氛围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读书平台,同学们可以尽情感悟、拓展。
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读书陶冶情操,优雅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清末经学大师俞樾,晚年曾自撰一联:读书养气十年足,扫地焚香一事无。一个喜爱读书的人,会变得精神丰富、意志坚强、心胸宽广、气质优雅。我校一级教授、已故的方立天老先生被誉为新中国培育的能够矗立在学术史上的学者,他曾说过,人文学科的取向是精神层面的怡情追求,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提升精神境界。读书应该成为大学最美好的画面,书香应该成为大学最熟悉的味道。同学们在最美好的年华来到人民大学,多读经典,把读书变成伴随人生旅途的习惯,便能够让这份美好更加炫目,能够让内心情感更加丰富,能够让你的生命更加完整,让你的气质更加优雅。
第二,处理好五大关系,寻求读书之路径。这是关于怎样读书的问题。
书山有路勤为径。勤是读书的基础,要使读书取得好效果,不仅要勤,还要掌握好方法。
一是处理好专与博的关系。读书破万卷是博览群书的形象表达,在这个信息和知识爆炸的社会之中,任何一种学问的书籍都可以在不长的时间里装满一个图书馆。不仅本专业的知识在不停地向前沿突破,而且微博微信等大众化的阅读更是在占据着我们的分分秒秒。现代科技所带来的阅读的确更为便利,但先博学而后守约是读书治学必守的程序。提高读书的效率、效益,更要处理好专和博的关系。我们学校历史学院年轻的教授、也是学校读史读经典活动主要组织者之一的刘后滨老师用读书破一卷来形容读书应该具有的专注精神。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对于本专业的知识以及经典典籍,似应该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聚集注意力,把心带到书里去。
二是处理好深与浅的关系。书籍的载体很多,有纸质的,有电子版的,更有网络上传播的大量文字。我们学校最受同学欢迎的明星老师之一、曾荣获学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第一名的文学院朱子辉老师,在谈及汉语与阅读的时候说到: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许多知识都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轻易地获取,除去支撑一个人认知水平体系的基本知识外,更多的信息是不需要被强制地记下来的。所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浅尝辄止未必不是阅读中的一种战术,它能够帮助我们迅速掌握信息而又能让我们集中精力在专业领域进行深度挖掘。刚才提到的当前充斥我们日常生活的微信和微博,带给我们的更多的也是快阅读与浅阅读的习惯。但在专业领域,面对资讯快餐的时候,一定要善于取舍,一定要读得精、读得彻底,慢下身心体会书香。有学者认为应该倡导坚硬阅读,尽可能集中注意力,沉下心去慢慢品味思考。我们学校一级教授、刚刚度过90岁生日的清史大家戴逸先生,在学校学习工作68个年头,他从20多岁起就开始从事中国近代史包括晚清史的研究,成果累累、著作等身,他以板凳须坐十年冷的精神毕其生于清史研究,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三是处理好读与思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两千多年前孔子的教诲是我们今天谈到读书治学时仍不能绕开的话语,在今天也愈发显出它的价值。读书和思考不是两个分开、对立的环节,而是融会贯通的整体。在一次90与90的对话中,学校荣誉一级教授、90岁高龄的卫兴华先生在与90后的首都大学生分享他研读《资本论》的感悟时说:学习经典著作,最重要的是要掌握好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并重点学习其中所体现出的方法,受益无穷。这是卫老一生读书研究的心得。他告诉我们,把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形成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书中与前人对话、与自我对话,与历史对话,与现实对话,与未来对话,形成有独到见地的知识结构和价值体系。
四是处理好独与众的关系。读书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孤独的体验。无论是清晨阳光下的晨读或是深夜台灯下的夜读,形式上本就是孤单;即使是通宵自习室满屋学子挑灯夜读,本质上也是一群人各自的孤单。阅读过程中与作者或与自我的心灵对话,注定了阅读的特色是一个人在思想的道路上前行。尽管如此,也并不妨碍与他人的对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人大读书,同学们可以在不同时空中得到来自各方面的众多相助,有资深教授对读史读经典书目的推荐,也有每个专业老师对经典书目的导读;有高年级学长担任读史辅导员的指导,也有红色经典个人研读集体研讨模式的讨论。人大众多的读书互助活动将丰富同学们的大学生活,让同学们在思想的道路上相扶前行。
五是处理好理与实的关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书与躬行历来是读书人必定绕不开的辩证关系。概括地说,一个人要成功,最重要的是要读好读透两本书,一本是有字的书,即书本;一本是无字的书,即社会。书本和理论非常重要,社会和实践同样重要。资政育人,理论创新,不仅要提出问题还要建言献策。中国人民大学有着理论联系实际的传统,有着实事求是的校训,我们的办学定位、学科专业特色要求同学们要同时读好、读透这两本书。就在刚刚过去的8月,我们学校的1106名同学深入到29个省市、自治区的162个村庄,开展千人百村大型社会调研活动。我们学校的老师指导同学们按照科学的抽样方法确定调查点。同学们带着在老师们悉心指导下设计的问卷,在大江南北进村入户开展调研。学校每一位校领导都有分工,分别到调研点的村庄与同学们分享调研体会。新闻学院的同学沿着丝绸之路,历时11天,亲身感受并了解了丝路沿线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带回了8万余字的考察报告。实践证明,只有让自己的眼界开阔起来,让自己的双脚踏实地站在中国的土地上,立学为民,才会具体起来,对国家和民族的感情才能更真切;读书做学问的成果转化为治学报国的本领越大,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才会更大,才能在实现国家民族利益的同时更好地展现每个人的人生价值。
第三,精读经典与元典,把握读书之关键。这是关于读什么书的问题。
进入大学,尽管每个同学都有各自的专业方向,但大学的学习不同于中学,除了专业学习,还有大量的非专业知识需要学习,即使是本专业,要学习的相关专业知识也极其丰富。历史越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就越丰富,书籍越浩繁,读书越不易。有限的时间面对无限的书籍,经典与元典似应是最有效率和效益的选择。
一是要精读经典书籍。经典是经过历史选择的最有价值、最权威的文献,是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瑰宝。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学习历史可以提高认识能力和精神境界。人类经验累积在历史中,提炼经验和升华经验的最佳文献是谓经典,读史、读经典,可以更加明白人何以为人,以及如何更好地为人;可以更加明确一个国家何以走向兴盛富强,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何以得到传承,并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的办学定位是主干的文科、精干的理工科,作为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大学,作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的重镇、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面旗帜,学校素有读经典、读原著的优良传统,众多老先生身体力行,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为了引导同学们回归经典、亲近名著,学校开展了读史读经典的活动,希望同学们对历史怀抱温情与敬意,通过阅读经典增添人文底蕴和生命厚度,在观察、分析问题的时候具有历史的视角,以更好地体会2012年6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学校时指出的人民大学是一所厚重大学的内涵。
二是要精读元典书籍。元典如同学科的根,是学科专业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著作或文献,具有恒久的价值。比如,历史专业似应精读《史记》、《资治通鉴》,经济学专业似应精读《资本论》等等。关于每个专业的必读书目同学们可以请教本专业的教授。
读书是一种大雅兴,一种真性情,一种硬修炼,一种高境界。好读书、读好书可以促使我们实现对事功的追求与圆满,达致对人性的洞察与同情,达成个人人格的多彩与从容。在这里,借用我校历史学院教授包伟民老师的一句读书感悟作为读书这个话题的结语:对好书具有一种阅读冲动,可能才是真正的文明人。
作为开学典礼的交流,在这里还希望同学们以归零的心态开启大学这个人生新征程,以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人大精神为行动指引,以国民表率、社会栋梁为成长目标,发奋读书,增长本领,砥砺品格,早日成为一名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以优异的成绩报答父母的厚望,社会的期待;不辜负人大人的光荣称号,不辜负国家民族的期待。祝同学们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有所获,度过愉快的大学时光!
谢谢大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