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春晖杯”亮点调查

首页 > 

留学

 > 第四届“春晖杯”亮点...

第四届“春晖杯”亮点调查

文图/本刊记者 曹喆

2009年12月26日,由教育部、科技部联合主办的第四届“春晖杯”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颁奖仪式在第十二届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上举行。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宣读颁奖词并宣布获奖名单,科技部、广州市等有关方面领导出席颁奖仪式,并向获奖者颁奖。

第四届“春晖杯”创业大赛于2009年4月25日开始报名,至7月24日报名截止。经由来自留学人员创业园、风险投资机构及企业的负责人等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对符合受理条件的326个参赛项目进行初审、复审和通审,并经过公示,最终确定200个项目入围。入围者的留学国别分别是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瑞士、法国、瑞典、韩国、挪威、意大利、新西兰、新加坡、以色列、巴西等16个国家和地区。入围项目主要涉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新材料、资源与环境、科技农业及其他高新技术领域。

在教育部“春晖计划”和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的资助下,有167名入围者汇聚广州,与留学人员创业园、风险投资机构和企业等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对接。据统计,对接期间洽谈人次达814人次,入围者共与有关投资机构和企业签订投资及合作意向138份,签订入驻留学人员创业园意向146份。组委会在组织专家进行认真细致的评审后,最终评出一等奖56名,二等奖72名,优秀奖39名。

至今,“春晖杯”创业大赛己成功举办了四届。在本届大赛上,我们仍然发现了一些与以往不同的新亮点。

角色的转变

1996年到美国做访问学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张增芳教授一口气参加了3届“春晖杯”创业大赛,首届的时候,他是经过中国驻美使馆教育处推荐的,对“春晖杯”还没有清晰的概念。“当时想法很简单,国家需要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参与科教兴国,我在美国待了10多年,主要搞科研工作,经常和那里的留学人员交流,积累了很多先进的技术和经验,所以我只希望把最新的技术引到国内来,在国内生根开花结果,正好可以利用‘春晖杯’这个平台。”志在为国家引智的张增芳手捧首届“春晖杯”创业大赛的一等奖回到了柳州,那里是他出国前工作的城市。

2007年8月28日,柳州市留学人员创业园在该市高新区正式开园,柳州市委、市政府、人大、政协的领导悉数到场。作为入园企业的负责人,张增芳从市领导手中接过了5万元的启动资金。“那之前柳州还没有留学人员创业园,而我在参加‘春晖杯’期间接触过很多创业园孵化器,认为这样的机构非常有必要,于是我给柳州市政府写了一封信,建议成立一家,政府采纳了我的建议。”创业园成立之初只有5家留学人员企业,张增芳领导的团队就占了4家,所做的都是“春晖杯”的入围项目。2008年,张增芳在第二届“春晖杯”创业大赛上的入围项目又拿到了一等奖,该项目随后被广西自治区政府列为攻关项目。以这个项目为基础,他不断扩展自己的业务范围,开发新的产品。2009年7月,他的公司被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张增芳的团队有20多人,都是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等国的留学人员。除了在美国原本就认识的朋友,大多数人都是他在“春晖杯”上结识的志同道合者。“有的参赛留学人员的项目非常好,但推向市场不是很容易,如果我们一起合作会便利很多。”一个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将张增芳和越来越多的留学人员串在了一起,像滚雪球一样,他的团队力量在不断充实。

张增芳没有报名参加第四届“春晖杯”,但2009年底他却依然出现在广州的洽谈现场。“我是代表企业来考察留学人员的项目的,如果看到合适的项目,就会进一步谈合作。”角色的转变似乎让张增芳更加信心饱满。这次来广州前,他在大赛的网站上已经浏览了一遍,找到了一些合适的对象,到了广州就直奔主题。另外,他也会直接“求援”大赛组委会,通常会得到一些合适的项目介绍以及项目持有人的联系方式。虽然个人没有参赛,但他的团队项目仍然入围了本届“春晖杯”。

“有了‘春晖杯’搭桥,至少双方都不用怀疑对方的资质,政府是最可信赖的中介。我现在是双重身份,一方面借‘春晖杯’这个平台推出自己的项目,找到合适的投资,另一方面也为国内其他企业寻找项目,起到桥梁作用。”张增芳说。

“倒着走”的二次创业

2009年8月22日下午,巴黎,第一届全法学人创新创业大赛颁奖大会在中国驻法使馆教育处举行。11份精心制作的创业计划书,各界专家组成的评审团,一、二、三等奖及创新奖……多种元素的合成打造出一个“春晖杯”创业大赛的热身赛,所有参加本次比赛的项目全部推荐给了第四届“春晖杯”。有专家将这次热身定义为“创业”理念同“实践”的结合,是一次面向市场和未来的尝试。

在这次热身赛的观众席里,有一个人的心被深深震撼了。杨光华,2002年留学西班牙,在西班牙皇家学院生物制药专业连续拿到了硕士和博士学位,享受西班牙政府奖学金。2006年回国,2008年到法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继续做胚胎干细胞的研究。“我在西班牙时就有了创业的念头,虽然我的兴趣在实验室,但当时手里有个项目,再不操作就被埋没了。”杨光华决定自己干,在西班牙博士答辩结束后的第二天他就坐上了回国的飞机。回国后他自筹了100万元,在上海成立了一家公司。不久,他的项目就拿到了订单。杨光华的公司地处一个偏远的园区,租金便宜是他当初选择这里的主要原因。“主要是为了节省成本。其实我很傻,根本不了解国内的优惠政策,对各个园区也不熟悉,更不知道还有免租政策,白白花了一些冤枉钱。”独自打拼的杨光华一方面要组织公司架构,一方面要管理生产运营,晚上还要到实验室做实验,压得他喘不过气,越来越觉得创业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另外,杨光华把大量的心思放在了研发和生产上,忽视了人才的留用问题,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半年后很多员工都跳槽了,让杨光华多少觉得有些焦头烂额。

那之后,公司所在园区并入张江高科技园区,杨光华认识了园区内留学人员创业园的负责人,这才对很多优惠政策有所了解。直到2008年9月,公司总算稳定了下来,但产品又面临技术的更新换代,杨光华决定把公司交给管理团队,他个人则撤出来专攻科研,于是他来到了法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合同一签就是3年。

驻法使馆教育处举办的那次创业大赛颁奖大会,杨光华是作为特邀嘉宾参加的。主办方的想法很简单,他毕竟已经回国创业,有一些经验,可以给参赛者提一些意见和建议。然而整个活动中,杨光华逐渐被创业大赛的理念所吸引,输赢不是最终目的,因为在“学习”的高度上大家都是赢家。也是在那次活动中,他熟知了“春晖杯”这个名字。“为什么不利用这个平台宣传一下我的项目,接洽一下我感兴趣的园区呢?”于是,“观众”杨光华成为了“春晖杯”创业大赛一名真正的参赛者。

“这是我的第一届‘春晖杯’,其实这应该是创业的第一步,因为这里就像一个创业课堂,可以教会你很多东西。但我却先迈了第二步,遇到了一些困难和迷惑,反过来又在第一步中寻找最佳的答案和解决办法。就像我刚回国时,拿到了订单埋头就做,从没想过要找什么优惠政策。一味地在国内闷着头干,会遇到很多阻力。”杨光华称自己在“倒着走”,转了一个大弯儿又回来了。“相当于经历一个再培训的过程,就算是二次创业吧。

杨光华的“二次创业”让他感觉不错,他已经在物色人选和地点,计划于2010年在欧洲和美国设立分公司,开拓当地市场,把自己的项目做大。

项目争夺势在必得

本届“春晖杯”创业大赛在广州的项目对接期间,有两个人总是形影不离,一个是留美学者、美国大西南地区中国学联主席联席会荣誉主席刘大海,一个是江苏常州赛迪电气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庆大。

“我习惯了一个人办公,杨总在我身边寸步不离,还真让我不适应。”第一次参加“春晖杯”的刘大海笑着说。原来,早在半年多前,刘大海参加“春晖杯”的入围项目被常州市政府在大赛网站上看到,很快便推荐给杨庆大的公司,杨庆大花了半年时间跟踪考察了刘大海的项目,还看过了样品,最终得出结论:产品科技含量非常高,很成熟,物美价廉,在国内的市场前景非常光明。

“我们公司成立了10年,是家民营企业,在政府的支持下发展十分迅速,时间不会太长就会上市,目前正致力于发展高科技项目。”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家,杨庆大力求让公司的业务和整体水平更上一个台阶,提高企业的科技含量,而刘大海的项目正合他的“胃口”,像拾到了一个金元宝,让他满心欢喜。他还单独成立了一家公司,专为开发这个项目。

然而,“好女总是不愁嫁”,来广州之前,有几家公司也对刘大海的项目产生了兴趣,并表达了合作的意向。刘大海介绍说,他的产品所属领域代表了国内外新的发展方向,运用的是一步法检测技术,全球每年有几百亿美元的市场,中国的市场份额位列世界前10位,每年也达到了上百亿元人民币,而且在逐年递增。这大概也是让多家企业趋之若鹜的原因。势在必得的杨庆大闻讯坐不住了,12月23日,他亲自飞往广州,直奔刘大海下榻的酒店。那一晚,两个人一直谈到凌晨3点。“这是我们第一次和海外留学人员合作,从上到下都很重视,政府也很支持。我相中了刘博士的产品,更看重他的人品,我相信我们会合作得亲密无间。我跟刘博士拍胸脯地讲,你不用再找其他公司和风投了,我们有钱直接投资你,两三千万都可以。现在是万事俱备,就等刘博士点头了。他要跑了不是开玩笑嘛。”

就这样,杨庆大把自己和刘大海“绑”在了一起。功夫不负有心人,12月25日,就在第四届“春晖杯”创业大赛中心展区内,杨庆大的公司终于如愿以偿地和刘大海签订了合作协议,双方进入了真正的“蜜月期”。刘大海还有感而发写了首小诗,直抒胸臆:

阔别故园万里行,心中有梦任追求;

凿壁十年豪杰聚,他日腾飞在神州。

这并不是个案,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来自德国的李小毛博士与合肥顶绿食品有限公司,同样来自德国的吕文生博士与江苏河海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也分别签订了正式的合作协议。合作双方的手紧紧握在一起,并即将成为实现“双赢”战略的有力推手。

为“中国创造”推波助澜

据新华社报道,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于2009年12月20~21日来到广东省珠海市考察工作。期间,胡锦涛对企业负责人说:你们的经验表明,企业只有具有比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总书记希望他们聚集更多优秀人才,不断提高研发水平,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作出更大贡献。

如今,“中国创造”已成为中国政府和人民努力打造的中国新形象,从本届“春晖杯”创业大赛各地企业争夺留学人员项目的现象中不难看出,优秀留学人才在人们心目中早已是“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高科技”的代名词,也是加快实现“中国创造”的有效因素。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在颁奖仪式上说,留学人员拥有海外求学经历,掌握了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具有多重文化背景、国际化的人脉、全球化的视野和多元化思维等可贵的素质。这种特殊的优势使不少留学人员有能力成为我国科技、教育、经济、文化等领域的领军人物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生力军。

作为“中国制造”的典型代表,中国的企业和民营资本摸爬滚打了几十年,在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开始未雨绸缪。将资本与智力相集合,制定高科技项目计划,大量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等等,已经纳入到他们未来5到10年的长远规划之中,逐渐向“中国创造”挺进。

如今,国家需要的是双语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留学人员不仅要作一个专利产品的拥有者,还要有利用社会资源为社会服务的能力,有领导者的才华,有企业家的眼光,有营销者的手段。他们手中的产品能否成功,除了要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还要有快速增长的市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留学人员掌握了边赚钱边研发的全球化经营战略,利用国内国外两条腿走路,而国内市场更是他们的首选。这些都是让国内企业和投资人眼前一亮的资源。

当“中国制造”注入海外的资本与智力优势,“中国创造”的步伐将以加速度的态势向前迈进。作为留学人员和国内企业的对接平台,“春晖杯”创业大赛正可以为实现“中国创造”形成推波助澜之势。

从第一届到第四届,短短4年,“春晖杯”的名字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个品牌,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的声誉。除了为国内外的优势资源良好结合铺路搭桥,成为人才回收的有效途径,“春晖杯”还提供了“创业培训”,在一定程度上打通了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瓶颈,缩短了他们的项目产业化、商品化、市场化的过程,提高了企业和产品的存活能力。一位参加项目洽谈的国内企业负责人感叹,“春晖杯”是中国高科技产品质量的体现,这里集合了海外优秀学子手里的优秀作品,就像一个“作品展”,好的作品终会有人掏钱买单。

本届“春晖杯”创业大赛上,被民营企业“穷追不舍”的刘大海颇有感触:“目前,各地方、各企业都在挖掘好的项目,‘春晖杯’创业大赛网站也是其中的优选,我的项目就是被常州市政府在该网站上发现,才推荐给杨总的公司。有人把‘春晖杯’称为创业的乐园、国家队、政府支持的强有力的孵化平台,我认为都不为过。‘春晖杯’可以用高层次、高质量、高效率的‘三高’来形容,政府动用了这么大的资源,以求在短暂的几天中达到满意的结果,为我们和企业家、投资者节省了不少精力。有句话叫‘士为知己者死’,作为留学人员,国家就是我们最大的知己。这个品牌一定要持续下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