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力推进教改激发课堂活力,创新实验室“抓”住学生心

首页 > 

地方

 > 浙江

 > 浙江大力推进教改激发...

浙江大力推进教改激发课堂活力,创新实验室“抓”住学生心(图)

浙江大力推进教改激发课堂活力,创新实验室“抓”住学生心1

桐乡市茅盾中学地理创新实验室

编者按:近年来,我省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学创新,2015年投入省级专项经费,帮助140所普通高中建立创新实验室。到2020年,我省将实现中小学校校拥有创新实验室。实验室究竟有哪些创新?能对孩子们的学习带来哪些帮助?近日,记者跟随省教育厅专家和多位高中校长、老师,走进这些建成的创新实验室,探究它们带给课堂、学生、教师的改变。

在“海洋”的“怀抱”里,学生们抬头上课,“海水”抽干的过程在天花板上流淌呈现……这不是科幻电影里的场景,而是创新实验室里的课堂再现。

桐乡茅盾中学的地理创新实验室、嘉兴市高级中学的政治创新实验室、湖州五中的机器人创新实验室……在我省,一批创新实验室如雨后春笋在不少中小学建起。有别于以往的传统实验室,创新实验室打破了学科界限,加入了更多的信息技术元素,带来全方位的听觉、视觉、触觉冲击,让学生感受到耳目一新的实验情景,更能激发孩子们动手、动脑的创造性。

会“说话”的实验室

“同学们,地壳在运动的过程中会呈现什么样的面貌呢?让我们一起抬头看天花板。”这是桐乡市茅盾中学教师赵平地理课的开场白,课上要学的课程是《地壳运动——海陆变迁》。

随着赵老师按下开关,教室里突然暗了下来,仿佛进入了黑夜。教室上空的球形投影仪中出现了大陆板块与各个大洋,随着电脑模拟海水抽干的过程,海底的地貌渐渐呈现在大家面前……除了球形投影,教室前方还有不停转动的电动地球仪,教室后方超大环形荧幕也在播放着影像,学生们可以通过不同的视角进行观察和感知,原本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在这里变得生动、形象。

这只是茅盾中学地理创新实验室的一部分。不再只是指着课本“纸上谈兵”,空口说教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茅盾中学已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正是“会说话”的实验室设备带来的身临其境。

为了适应新课改、改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茅盾中学专门建设了现代化互动教学平台——由“地球、地质地貌模拟室”、“水文、气象、土壤实验室”和“人文地理活动室”三部分组成了学校的中学地理创新实验室。更吸引人的是,在实验室里,学生们还能学到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高大上”的学习内容。

杭州第十四中学的生物创新实验室也很新鲜。走进这里的“人体生命科学馆”就如同来到了一座人体的博物馆。在这里,运用3D数字人体系统,人体器官的各个部分都凭借影像被直观展示。生物老师汪祝兵开始为学生们做演示——在一块智能触屏上,汪老师“直播”了一次心脏剥离。

相比于“人体生命科学馆”的光影魔术,“生命科学探究实验室”则是可供学生动手尝试的拥有高精仪器的专业实验室。实验室里不仅配备了电泳槽、无菌操作箱等高端设备,还有基础实验区、分子生物实验区、植物组培区等功能区。汪老师自豪地说,“我们的实验室,已经达到了研究生做科研课题的初级阶段水平。”

从灌输教育到研究式学习

“从灌输教育变成了现在研究式的学习,这就是最大的转变。”茅盾中学校长施学斌一语道破了创新实验室带来的变化。让他欣喜的是,以往上课容易分心的学生,在创新实验室里上课时变得全神贯注,“因为兴趣而专注,孩子们成了自觉的学习者。”

施校长的这番话,在今年茅盾中学新高考的选考报名数据中就得到了印证。“这一届高二有790名生,其中570多名学生把地理作为了高考的选考科目。”赵平老师自豪地说,正是得益于创新实验室,越来越多的学生爱上了地理课。

和茅盾中学的学生们痴迷于地理课一样,嘉兴市高级中学的不少学生也爱上了政治课。学校里的政治创新实验室一推出,便成为学生实践课堂知识的舞台。时事辩论会、模拟联合国大会、模拟招聘会……一堂堂实验课下来,学生们直呼过瘾。真如学生顾竞所说,“不同想法的碰撞间,我们明白了其他同学的想法,也在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这是我们的最大收获。”

在永康一中的五金创新实验室,学生设计制造的潜能得到开发,动手能力不断提高。眼下,不少学生已渐渐成为铁杆的“五金粉”。在不少学生看来,以前只知道是什么和为什么,却不知道怎么做,现在希望自己动手,设计制造出更好用的五金器具。

借助学校的生物创新实验室平台,杭州第十四中学的施竟成等10名同学想出了通过细菌分泌物保护杭州古建筑的方法。2015年9月底,他们组队参加了由美国麻省理工大学举办的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大赛,他们的设计获得了国际生物学顶尖科学家们的认可,在与众多名牌大学生的竞争中,一举获得了银奖。

实验室里培养兴趣,激发了孩子们的钻研热情。杭州第十四中学校长邱锋说,如今学生们对于生物学习的兴趣很高,每周末都会有学生到实验室做实验,或者来实验室借仪器,还有不少同学已经决定选择生命科学作为大学继续深造的方向。

“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

创新实验室,正在成为助推教育改革的澎湃动力。

“教师不再限于传道、授业、解惑,需要向更加复杂的知识领航员、兴趣激发师、习惯管理者、活动设计师、关系协调人等身份转变。”在省教育技术中心主任施建国看来,这也正是创新实验室的一项重要意义。

从2015年起,桐乡市茅盾中学所有的地理课都在创新实验室里上。这也倒逼着教师紧跟教育改革的脚步,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创新实验室让孩子们更加关注身边‘触手可及’的知识,学习也从课堂延伸到课堂外。”赵平说,借助创新实验室的平台,学生们渴望获得的知识已远远超出教材,“这对教师知识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才能胜任学生的知识向导,提供更多的资源链接。”

上个学期,赵平就收到学生的实验邀请——“学校旁边的河道水质不稳定,我们能否做个监测实验?”学生们还请老师带队调研分析附近的居民区垃圾回收站的分布是否合理。“这样的互动以往不曾有过,我感到欣喜,也自感身上的压力。”在他看来,教师不能再居高临下地“授之以鱼”,而是为学生的研究精神和动手能力“授之以渔”。

方兴未艾的创新实验室还带来了一批新的交叉课程、特色课程。施建国为记者举例,在青田中学,数学、物理、政治等学科都在航模实验室里上,相关的多学科在创新实验室实现了融合教育。施建国说:“当前的教育模式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精通专业学科的知识外,还要兼容并蓄,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层,成为一名‘复合型’教师。”

    激发兴趣,才是最好的教学
  在基层学校采访中,我们发现,当学生通过形象的画面、声音和实际动手操作解开心中的各种疑惑,他们对这一学科的喜爱就会由心而发,专注的程度更是大大超乎想象。
  面对如此丰富的世界,专注地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这是不少青少年欠缺的能力。然而,创新实验的诞生,成为学生兴趣的“培养皿”,在这里,学生逐渐学会取舍、学会选择、学会自己研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种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是最好的教学。
  在我省,让学生“选择”的教育已成系统。从课程改革至高考改革,都试图扭转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通过培养学生的兴趣而自主选择学习。创新实验室,又为分层分类走班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等都提供了支撑。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蔡伟表示,研究性学习倡导多年,一直没能在中小学真正得以应用和推广,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受制于研究的指导者、研究的场地、研究的资源、研究的财力物力等等,但随着科技的发展、教改的推进,这些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借助创新实验室,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强化。他们在这个“有趣”的世界中找到了不需要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摆脱被动学习,自主学习才能从口号转为实际行动。
  当“互联网+”时代来临,新的教学方式将会越发丰富。但同时,我们现有的教学模式也面临改革的倒逼。教师们越发意识到,自己曾经的知识和认识都在不断老化,因此,转变教学态度和方法时不我待。当下,教师需要切实转型,“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给学生学术上指引,成为学生合作伙伴,与学生共同进行研究式学习。
  21世纪,技术将成为推动教育变革的重要力量。期待一下,还会有更多的、跨界的创新实验室出现在校园里,还会出现更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的教学方式不断涌现。学习从灌输变为自主,这种人才培养已是大势所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