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个教师节,郑雪莲收到了很多学生的短信祝福。从2007年来到电子科技大学,她已经在生命科学的讲台上沉浸八年,遇到了很多生命中很重要的人那就是一批又一批的学生。
她给学生讲过基因打靶精准修饰,教过学生组织培养蛋白质合成;她与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过微生物,在小试管里制作过培养基。她还作为iGEM实验队的教练之一,指导学生拿下全球总决赛金牌一枚,银牌一枚。
她与讲台结缘、与生命科学结缘,同时在生命中与学生结缘。她热爱教师这个职业、热爱生命这个学科,也热爱她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她说,一辈子都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是十分幸福的。
指导大赛:常与学生并肩作战
郑雪莲参与指导学校iGEM(国际基因工程机器设计大赛)队已三年了。2013年10月,电子科技大学首次独立组队参加iGEM大赛,斩获了我国西部地区高校在该项赛事中的第一枚决赛金牌,实验队也获得了亚太赛区银牌的好成绩。2014年11月,电子科技大学代表队再次组队参加在美国MIT举行的iGEM全球总决赛,实验队在与全球245所顶尖高校同台竞技中表现优异,首次获得了总决赛的银牌。
在今年的大赛备战接近尾声时,郑雪莲对夺金已志在必得。这份信心源于对备战每个阶段的扎实把握。
大赛的题目每年都不一样,指导大赛的工作并不轻松。去年的题目是植物组织培养,她指导同学们最后设计出了能够吃甲醛的超级植物,赢得了市场赞誉和风投公司的关注。今年的大赛题目更有难度,需要做跨学科的利用磁性细菌发电的生物电池。
从今年3月份开始,参赛队就开始构思作品。由于涉及生物工程之外的电子工程学科,郑雪莲和教练团队在指导学生做好生物工程方面的实验之外,还积极为学生寻找熟悉电子工程方面尤其是生物电池装置的老师和生产单位,帮助参赛队员得以实现他们的想法。
暑假封训期间,她与其他几位教练一直待在学校,每天一次讨论,每周一次组会,与队员同吃同住,全程跟进并指导参赛队的工作进展。到备战收官阶段,郑雪莲等教练召集学生天天开讨论会,不分昼夜地指导参赛作品的最后改进和完善。
好消息在9月底从波士顿传来。iGEM实验队取得世界总决赛金牌的历史突破,这让郑雪莲激动不已。
她说,成绩固然可喜,但自己更看重学生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加深对生命科学的理解和喜爱。我一直希望同学们不要为了比赛而比赛,郑雪莲说,如果他们因为比赛而爱上生命科学,这份收获会比奖杯更加隽永!
热爱生命:发自内心的第一志愿
如果从1996年开始接触生命科学算起,郑雪莲和生命科学结缘已经快20年了。她对生命科学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1996年她报考西南大学时,第一志愿的第一专业便是生物教育。
那时,生物专业还比较冷门。即便如此,郑雪莲还是认准了自己的选择。时隔多年,她还清晰地记得,入学报到那天辅导员看到她时激动地喊道:快看,第一志愿第一专业报考我们学院的学生来了。
求学对她而言是一件艰苦但十分快乐的事情。2000年她本科毕业后直接硕博连读,继续在西南大学生物技术中心深造。期间,2003年到2004年,她还争取机会到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植物系做了一年访问学者。
郑雪莲说,如果有了喜爱的事业,即使你独身一人在异国他乡,也不会觉得苦。
2007年,她博士毕业后来到电子科大生命学院,正式成为一名教师。由于本科就学生物教育,又有多次实习锻炼,所以,她从站上讲台就显得轻车熟路、游刃有余。她给本科生讲过《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微生物学实验》等课程,也给研究生们讲过《基因组工程与合成生物学》。有的课程至今还在开设,在生命学院很受学生欢迎。
同时,郑雪莲在科研方面也日益精进。从序列特异性核酸酶介导的基因组定向遗传修饰,到植物功能基因、调控元件克隆、遗传转化及功能验证,再到四川特色资源植物生物技术繁育体系开发及应用,她不断探索,既满足了对生命科学的好奇心,也为教学相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分类培养:发现并尊重学生的兴趣
在学生的心目中,郑雪莲老师从不强人所难。事实上,尊重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是郑雪莲开展教学工作的一个准则。无论哪一门课,郑雪莲从第一堂课开始,都要花时间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偏好。
《分子生物学》是生命学院大三年级的专业课。开学时,她像往常一样,主动走进学生心里,希望了解学生的喜好;同时,她也鼓励学生积极敞开心扉,坦诚地与她谈谈各自的想法。她有一句名言,让学生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可能比直接传授给他们知识更重要。
很多大三的学生已经对自己的未来有了一点想法,有的要考研,有的要转行,这些都需要得到老师们的尊重和理解!她说,老师们也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差异化需求,才能给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
从2007年开始上这门课程,郑雪莲就开始践行自己的这个理念。她把学生分成专业组和业余组,为学生们发挥自己的特长营造了宽松的环境。有的学生喜欢生命科学,那就放手让他们研究转基因基因打靶癌症艾滋病,有的学生喜欢研究医学仪器设备,她也双手赞成。
生命学院的学生比较少,她也因利乘便,很早就开展小班化教学,让学生自由组成一个个学习小组,自己取一个很酷的名字,三五个人互相监督、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从预习、复习、做作业到探索拓展,学生们的自学能力和兴趣都被激发了出来。
郑老师备课很充分,经常讲很前沿、很新鲜的知识点,讲得也很好懂。更主要的是,她讲的课很有趣、很有吸引力。生命学院2012级本科生张凯月说,郑老师引导我们发现了生命科学的魅力!
巧设陷阱:故意让全班实验全军覆没
在小班教学、小组讨论中设置有趣的选题,是郑雪莲培养学生兴趣的方式之一。除此之外,她还有一些绝招,那就是在实验课中故意设置陷阱,让学生吃一堑,长一智,经历一次就无法忘记。
有一次她上《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实验课,让同学们做一个需要配制固体培养基的实验。她先是详细地讲了一遍实验要点,然后让学生开始做实验。结果,全班同学做的培养基就是无法凝固。实验宣告该班全军覆没。
这就奇怪了,为什么老师做的实验就能凝固呢?学生们十分不解。郑雪莲也不急着揭开谜底,而是让同学们继续核对实验的步骤,自己寻找原因。同学纷纷从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查找原因。有的猜测是固化剂受潮了,有的怀疑药品有问题。郑雪莲也只是袖手旁观:那你就验证自己的猜想吧!
最后,同学们发现,自己的实验中少了一个很不起眼的环节:调节PH值。原来,固化剂在酸性的培养基中无法凝固。因此,要做固体培养基,就必须测试固化剂的酸碱性。而恰好是这一步,让全班学生栽了跟头。后来,重新做实验,同学们通过PH仪调整合适的PH值,实验果然成功。
故意给学生捣鬼,这种方法让学生印象十分深刻。尤其是在学生自查实验各个环节的时候,会加深他们对细节和流程的注意,并激发他们分析、探索的好奇心。
我们生物学课程中的实验比较多,老师们需要花点心思设计实验的环节,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理解。郑雪莲说,她常告诫学生实验如果一下子就做对了,你可能不会放在心上。反而是做错了之后想办法解决的过程,会让你学习和理解更多的东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