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交大校长宁滨:培养有“大情怀”的高端人才

首页 > 

高考

 > 北交大校长宁滨:培养...

北交大校长宁滨:培养有“大情怀”的高端人才

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宁滨谈学习茅以升精神——

培养有“大情怀”的高端人才(面对面)

1月9日是我国著名科学家、桥梁科技奠基人茅以升诞辰120周年纪念日。茅以升,“中国现代桥梁之父”,由他设计并主持建造的钱塘江大桥是我国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大桥。同时,茅以升也是北京交通大学(时名北方交通大学)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位校长,曾开展一系列针对工程类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今天,我们该如何纪念以茅以升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他们身上的爱国精神、科学精神、奋斗精神以及赤子报国的奉献精神在当下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记者日前专访了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宁滨。

记者:有人说,较之几十年前我国涌现出一批包括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茅以升等在内的优秀科学家,今天的大师太少了。对此您怎么看待?还有人说,当下的大学生身上缺少吃苦与拼搏的精神,您如何评价?

宁滨: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英雄,当下,由于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信息来源的多元,各领域问题的复杂性,单纯地依靠一个人的力量来做成一件大事、成就一项科研成果越来越不可能,因此,有人说这个时代缺乏大师。但我并不这么认为,应该说,当下这个时代的大师更多了,只是由于宣传方式的变化,新领域与新突破的不断涌现,大师的出现更加扁平化、常态化了。屠呦呦是大师,工程院、科学院的院士,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也都是大师级的领军人才,他们在各个领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就如我们评价80后、90后的年轻人一样,不能简单、武断地给出定义、作出判断,应该看到他们对新生事物的敏感,看到他们做事与思考问题敢于打破定式、创新能力强等优点。而且,虽然“爱国、科学、奋斗、奉献”不是当前年轻人经常提及的“流行语”,但并不代表现在的年轻一代不具备这些品质,不崇尚这些精神,只是他们有自己独立的、和以往不同的表达方式。

记者:“中国制造2025”需要更多高水平的人才。您觉得,未来高校高端人才培养应特别注意什么?

宁滨:对于高校来说,尽管随着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过去10多年间,经过211、985、2011协同创新等工程的推进,高等教育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在人才培养、科技研发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但是,适应从大转强的需要,我们培养的人才还有差距。一方面体现在应对新技术发展的能力层面,高校要在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方面进行及时调整,培养真正适应我国调整产业结构以及发展新型产业和新兴业态需要、能够推动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的科技领军人才,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培养高水平的高端制造人才。另一方面,就是要培养具备“大情怀”的高端人才。这里的“大情怀”,是“读书不忘忧国”,是“感恩社会,服务他人,勇于担当,甘于奉献,自觉肩负起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历史重任”。学习茅以升精神就是要引导青年学子拥有这种大视野和大格局,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关注国家的发展,以社会发展、国家富强为己任,将自己的命运与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

记者:为培养“大情怀”的高端人才,学校做了哪些探索?

宁滨:最好的纪念是继承和发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并重是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一直坚持的理念。从2004年开始设立的“茅以升班”已是学校的著名品牌,从2014年开始,我们有了师生自己排练演出的原创话剧《茅以升》,对于北交大而言,茅以升的精神已成为一份独特的文化基因,在代代北交师生的血脉中传承庚续。

当前,国家正在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创新驱动战略正在实施、全面深化改革正在推进。北交大是一所有着鲜明优势的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承担着中国运输等领域科研创新与发展的重任,特别是“一带一路”“高铁走出去”“中国制造2025”“京津冀一体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为代表的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给了交大人施展才华的巨大空间。生逢其时,全校师生要学习秉承茅以升等老一代科学家的精神,担负起时代和民族赋予的责任,为中国梦的实现,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和为世界的和平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