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难博士后的人生轨迹 高中时背麦子来换“饭票”

首页 > 

高考

 > 遇难博士后的人生轨迹...

遇难博士后的人生轨迹 高中时背麦子来换“饭票”(图)

32年前,安徽萧县农村,作为家中长子的孟祥见出生。像众多农家子弟一样,他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遇难博士后的人生轨迹 高中时背麦子来换“饭票”1

此后多年,孟祥见的人生轨迹循着这个信念延展开来。苦读、深造、成才,昔日同窗们见证了他的付出。

孟祥见几乎成功了,他在全国的顶尖学府中钻研着自己的博士后项目,甚至已谋得一份在大学校园任教的工作。但随着清华园中的那一声巨响,这一切最终被震得粉碎。

高中时背麦子来换“饭票” 每周生活费不到50元

1983年,孟祥见出生在安徽萧县黄口镇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家中得了长子,孟祥见的父母自是开心,之后几年里,他的弟弟妹妹又相继出世。在黄口镇读完小学和初中,1997年,孟祥见在当地黄口中学就读高中。

和周围大多数人一样,孟祥见的整个高中生活都在围绕着高考而存续。“那是走出农村的唯一的路,我们都很拼命。”孟祥见那时的室友陈光(化名)说。

陈光回忆,学校宿舍楼晚上要熄灯,看书的时间不够,高三的时候,他和三个同乡一起合租了学校附近的一处房子,在那里,他和孟祥见开始了共同的奋斗。

在陈光的印象中,孟祥见总是乐呵呵的,“读书的时候,他年纪比我们小两岁,个头不高,一米七左右,人也比较瘦,我们都喜欢开他玩笑,但从来没见他气过。”

孟祥见人缘很好,陈光说,他是那种和大多数人都能聊得来的性格,即使在女生那里,也格外招人喜欢。

那年月,“学霸”这个词还没出现,但依如今的标准,陈光觉得,用在老友身上却再合适不过了。高三那一年,每天早上6点,孟祥见就会起床去学校看书,晚上也要学习到12点多才休息,成绩在班级里也保持在前十名。但他也并非一个独美的人,“别偷懒,不好好学,连专科都考不上的,你不着急啊。”类似督促的话语,几番在陈光耳边响起。

同是来自农村,家里条件都算不上富裕,无论孟祥见还是陈光,定期会从家里背着麦子和学校的私人食堂换饭票,而每周的生活费,也不到50块钱。

“读书的时候挺苦的,吃一顿饭通常花不了一块钱。”如今孩子们常见的朋友聚餐,并不存在于孟祥见和陈光的高三记忆里。

繁重的学业之余,每月孟祥见才有一次返家的机会,30多公里的路途,他骑车回去要花上两个小时。

学业之余,孟祥见也喜欢运动,足球是他的最爱。每周的体育课或是下课后的某天傍晚,他总会约好同伴踢上几脚。

这也成为他日后排解烦恼的主要方式,2010年10月,孟在社交媒体上更新了一则状态,“体累,心也累,真累。”有朋友劝他学会自我调节,孟祥见开心地回复:“会的。这不今天就去踢球了,左一脚,右一脚,加一个凌空抽射,我在国际大赛中上演帽子戏法,呵呵,迎来的掌声,那感觉真爽。”

高考曾复读一年

大学时期勤工俭学

高考过后,因为对考试成绩不满意,孟复读了一年,2001年考上了位于合肥的安徽大学,读化学专业。一街之隔,他的高中同班同学李露(化名)在安徽医科大学就读。

李露回忆,孟祥见在读本科时已开始负担起自己的生活用度,“农村家庭能供学费已经很不容易了,所以他大学里就勤工助学。大一刚来就开始带家教,解决自己生活费,大二也有兼职。”

本科四年里,一般有高中的同学来合肥,他们就会在一起聚餐,“聊聊天,互相问问近况。”本科快毕业时的一次聚会上,孟祥见透露了考研的打算,他本就好学,也想在科研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李露再见到孟祥见时,已经是在上海了。2005年本科毕业后,孟祥见考取了华东理工大学,攻读硕士。

虽然两人同在上海这座城市,但见面的机会却并不很多。“那时他就总是泡在实验室里了。”李露回忆。

也在这一时期,孟家的年轻一代延续了在学业上的优异。孟祥见的弟弟开始在上海读本科。他很照顾弟弟,两人当时在华东理工大学旁边租了一间房子住,李露去过几次,房子很小,但收拾得井井有条。“每年过年回家的时候,他还会给在老家读书的妹妹买衣服和书本文具。”

临近研究生毕业又是在一次同学聚会上,孟祥见吐露,他还想把自己的学业继续下去,已开始复习托福,为出国做准备。

2009年7月29日,孟在社交网络上更新的状态显示,“考不过托福又怎么样,不能出国又怎么样?最起码我相信自己是一个优秀的硕士。努力要像弟弟妹妹一样乐观去生活,干嘛给自己那么大压力,家人朋友都过得很好,我没有必要瞎操心。虽然现在有不好的直觉预兆,不过现在我还是没有死了出国的这条心。”

这种不好的预感最终没有应验,那一年年底,孟祥见申请到了南洋理工大学的奖学金,决定去新加坡读博士。2009年12月8日,他在社交网络上写下这样一段话:“经历风雨,人生的梦想基本实现了。兄弟姐妹们,今天我的机票也买好了,该通知你们了,我29号就去新加坡了,欢迎大家以后去玩。”

出国之后,李露和孟祥见的联系渐渐少了一些,两人再有音信,已是去年6月,孟祥见即将进入清华大学,开始自己的博士后生涯。

从早七点半到晚十点半

一直泡在实验室的博士后

王岩(化名)和孟祥见相识在去年博士后报到时,进行拓展训练,一百多名来自全国学子中的翘楚分成了两队。王岩和孟祥见同队,一个矮小的身影、顶着副眼镜,笑呵呵地走了过来,一句“兄弟”的称谓,立刻拉近了两人的距离。

“我自己就是个外向的人,一看他也不认生,当时就觉得能成为朋友。”虽然一个专攻理工科、一个致力于社会科学,但这仍不阻碍孟祥见和王岩成为好友。

学业已到了博士后的程度,王岩说,清华园中的这群人都有各自的研究方向,属于自己的空闲时间并不很多。“早上7点半到晚上10点半,要是打电话给孟祥见,他多半都是在实验室里。”

王岩算了算,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和孟祥见聚会相谈有十多次,内容也多离不开对学术的见解、对社会的认知。两人都是农村孩子出身,相似的背景让他们在这方面有着共识。“孟祥见非常坚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孟祥见也提起过儿时相对清苦的生活,父母虽未明确对他们兄弟提出过学业上的要求,只是朴素地希望他们能成为“有用的人”。直到出国深造,又进入清华攻读,随着学业的精进,孟祥见的压力才得以减轻。

“他并非只会读书,也有对生活的期许。”王岩和孟祥见吃饭有时会喝上几杯,两人虽不算善饮,但那次喝得正酣,孟祥见提起了一段往事。他曾有个女友,两人因学业深造去向分手,孟祥见似乎还很在乎那段经历。“他最后还是单身,也只是因为每天大部分时间泡在实验室里,无暇顾及个人的情感。”

一年多的相处,也越来越让王岩相信,当初选择交孟祥见这个朋友是正确的。7、8月份时,王岩做了脚踝手术,卧床不能动弹。“我就是半开玩笑地让他来看看我。”

孟祥见来了王岩宿舍,几句话过后便问能帮些什么忙,之后他就承担了每日送饭的任务。到开始康复训练,仍旧是没半点嫌弃,帮王岩按压着伤脚。

也在这期间,孟祥见与李露见过一面,他思量着在北京的生活压力太大,在考虑是否要去别的地方发展。

出事前几天

还嘱咐好友返乡注意安全

一个多月前,孟祥见与王岩在食堂见了最后一面,他说自己已有了对未来的打算,明年就可能开始工作,简单吃过一顿午饭,他就又返回了实验室。

12月13日,孟祥见还在嘱咐即将返乡的李露注意安全,他没想到命运的拐点即将降临在自己身上。

事发前一天,王岩搞到两张演出票,他曾想邀上孟祥见同去,但想想这位好友一定又在忙着实验,就没敢作声。“如果我们一起看了演出,之后喝点酒,第二天他也许就不会那么早出门了……”

最终那声巨响还是从何添楼传来,中午时分,王岩知道了有人遇难的消息。他最初只是为一位博士后同仁惋惜,在微信里写道“心中的学术梦就此陨落”,多年的寒窗苦读后,毕竟正到了开花结果的时候。

到晚上,那个熟悉的名字出现在新闻中,王岩再回看自己写下的这句话,一份憾恨在心头萌生。

现场

同学自发献花寄哀思

校方陪同死者家属查看事故现场

12月18日,清华大学何添楼实验室发生火灾爆炸,32岁的博士后实验人员孟祥见不幸遇难。

昨日中午,清华实验室爆炸事发地何添楼仍未恢复正常使用,一些学生尝试进入楼内取回个人物品,也有工作人员仔细询问,究竟要去往哪间教室。

在何添楼北面爆炸发生的实验室,被震落至楼下的陈设、玻璃碴已被清理干净,由于实验室窗户损毁严重,校方暂时用木板进行了遮挡。

不少清华同学经过事发地点,都是神情肃穆,并有人自发在事发实验室楼下献上鲜花以致哀思。三束鲜花倚墙摆放,一张纸片上写着:“祥见走好,科学永远记得你。”

多位清华同学在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均表示,为孟祥见的离去感到悲伤和惋惜,同时也希望尽快查明原因,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根据清华大学通报,在接到校方通报信息后,孟祥见的家属已陆续赶到学校,化学系负责人向家属表达了学校和师生们的哀悼慰问,通报了事故情况,并陪同家属查看了遗体和事故现场,与相关师生进行了会面。

分析

化学专家:使用氢气做实验时爆炸

实验室或存在“漏点”

目前,初步调查结果显示,事发时,孟祥见正在实验室里使用氢气做实验。一位曾经参与制定《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的化学专家告诉北青报记者,当时实验室里可能存在“漏点”。

“一般实验室的氢气储存在钢瓶里,钢瓶上方有阀门、压力表、控制流量的流量计,这些都有接口,如果在进实验室之前或上次使用之后,这些接口的地方没关严,就会出现‘漏点’,会导致氢气泄漏,在室内聚集,遇到明火后会发生爆炸。”

专家称,氢气剧烈氧化会产生杀伤力很强的冲击波,“如果被冲击波撞击到墙上或其他硬物上,可能会致人死亡。”

  而实验室爆炸后起火的原因,专家分析,可能是氢气爆炸后产生的高温遇到了实验室内的可燃性物质,“比如木质的东西,或是堆放在室内的文件、书本等。”

此外,化学专家表示,目前来看,实验室的安全设施可能并不完善。“氢气作为危险化学品,应该同可燃、有毒气体一样,配备监测探头,在达到爆炸点之前发出警报。此外,也应该配备防爆型的强排风装置,及时疏散室内的易燃易爆气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