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1 休闲篇:生活应该丰富多彩
幸福感是人类一直在追寻的生活状态,那是一种美好的自我的精神状态。休闲可以让幸福感存在,是人本能的追求和体验。
1、这些人里有你吗?
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些场景和句子,是不是有自己的影子?
场景一:放弃休闲的坚持
形象A:小时候,常常听到父母和老师对自己说:好好学习吧,少玩一会儿,坚持到上了大学就好了。而进入大学,我们的老师依旧告诉我们:好好努力吧,现在辛苦一下,等工作了就好了。而工作了,老板背着手踱着步说:好好奋斗吧,现在牺牲一下,等到有钱了就好了。我们什么时候可以休息?为了未来的好日子,我们疲于奔命,全全放弃休闲,生活变得僵化,紧张成了常态。
形象B:疲惫的小白领对朋友说,我要好好工作到35岁,那时候就有钱了,我要过60岁的生活,闲暇悠然,有时间喝下午茶、看日落,旅游,享受闲暇。所以我必须放弃现在的安逸。迫不得已的惯性让我始终处于紧张的、充满压力的状态。
场景二:图书馆的那个孩子
上大学就是要学习,我每天必须上10个小时的自习,我不能玩,不然我会觉得对不起我的家人,就算在玩我都会觉得不安心。于是,他坐在图书馆里。学习越来越没有效率、没有幸福感,某种非理性的信念却要求他不要离开。生活越来越灰暗,失去色彩。
休闲,往往被认为是件奢侈的事情。自古至今,无论中西,普通人的生活大都是忙忙碌碌,似乎只有有钱人在享受有休闲的生活。
由于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休闲就是不务正业,这样的观念在发展中国家表现的比较明显。石老师说。
那个坐在图书馆里的孩子,每天在上10个小时的自习,而其中多少是有效率有价值的学习,难以衡量。石老师解释道,我们往往惶恐的是,我在休闲,别人怎么看?别人一定认为我不务正业。于是,心理压力陡然加大。所以只要坐在图书馆里,我就觉得心安。这样的非理性信念仿佛成了魔咒。
掉入这个怪圈的我们需要明白:一个人的成功和幸福感,需要从自己认为满意开始,而不是别人对你赋予外在的意义。我们应该关注的是自己是否满意、是否幸福。自我的生涯发展和目标,而不是别人的考量。
2、生活本身充满色彩
从1957年到1990年,著名职业生涯规划大师舒柏(DonaldE.Super)拓宽和修改了他的终身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是职业生涯发展阶段性理论的集大成者,代表理论是生涯彩虹图(点击附件下载)。他认为,一个人在生命的每个阶段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常常同时扮演很多不同的角色,而其中有很重要的一类叫做休闲者,而且几乎贯穿我们的整个生命过程。因此,休闲是生活一个极为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真实的、美好的生活在每一个阶段都应该是丰富多彩的,生活的每个方面都在相互促进。少了休闲的生活是不完整的。石老师解释道,适当的休闲给我们的是一种充分的、温润的、文雅的、自得的生活方式,生活本身是充满色彩的,就像这张彩虹图。
休闲在中国高校表现形式主要是社团活动。石老师介绍,什么是社团?几个有相同兴趣的人一起做喜欢的事情。社团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所以参加社团活动是一种很好的休闲方式。休闲的价值是超级巨大的。
大学的我们需要明白,与图书馆,专业课之同等重要的是休闲。在自己真正喜欢的领域,休闲可以给你神奇的灵感。喜欢画画、喜欢游泳、喜欢唱歌就去做吧,休闲可以给你忘我的状态,而这种状态是最具创造力的。
3、休闲蕴含的巨大能量
总体说来,休闲的意义分为三个方面:1创造性的培养。2完善人的自身。3人生幸福感的重要支撑。石老师介绍。
你会发现,自己身边有不少优秀的人,他们特别会学习也特别会玩,生活丰富得让人羡慕。他们的秘诀在于懂得效率。拥有休闲的彩色的生活可以极大的促进效率,我们期待多彩的、多元的、自足感强的生活。
时间是一个常量,有人觉得,我只要在某方面多投入一些时间,我在这个方面就一定优于他人。比如那个坐在图书馆里的孩子。十个小时的高效率自习对于一般人来说都是不现实的。那个孩子只是形式上坐在那里,转笔、打瞌睡、听歌,他的注意力并未在他案头的书本上。因为他忘记了效率。
时间+效率才能最大化地实现身边的事情。石老师继续说,生涯彩虹图描告诉我们在社会公共标准下,生命中存在很多必要阶段,比如工作、持家、接受教育。而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我们期待在遵守公共规则的情况下,生活方式能相当多元、丰富,个人生活充满成就感、满足感,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而获得这样的生活,休闲是一种最重要的方式。适度的休闲意味着幸福的,是立体的生活,休闲是正当的。
Chapter2 教育培训篇
1、学专业?转专业?
在季羡林的《留德十年》中,这样描述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德国的大学教育制度:每个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不必拘泥于某个学科领域和专业,一切从兴趣和个人意愿出发自由地学习。毕业的时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修的课程申请学位。专门的委员会会按学位授予章程对学生进行评判:如果学生修够了某个专业的课程,就可以授予这个专业的学位;如果没修够,委员会会建议学生补修相关课程从而获得学位;当然,如果学生在多个领域所修课程都达到了学位授予的要求,也可以申请多个学位。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欧洲已经注意到了个体发展的不同水平、程度,创制了这样的教育制度。石老师接着介绍,近几年,我国的专业教育制度也有所变化。最早开设转专业制度的国内高校是浙江大学。目前兰州大学每年有200名左右的学生申请转专业,综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考查之后,其中会有约半数获得批准。同时,学生选择的过程对于学校的专业建设也是正向的激励。
2、最好的教育状态是:学校提供教育资源,学生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
从2010年起,未来十年国家会越来越重视高等教育的质量,尽可能为每个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石老师说。
最好的教育状态应该是这样的,石老师描述,大学提供教育资源,学生根据自身需要的选择课程,自己凝练出一个专业的架构。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有主动性的,如果发现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或者发现自己不适合,可以选择放弃,但是在选择进行的事情当中,你需要确信自己是真诚的,坚持做的事情都符合自己的意愿,主动的学习者,往往具有最好的学习状态。
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吸收,对于具有自主性的学生来说,大学在是资源,意味着眼界的开阔。发现资源,利用资源系统,向着自己想要的样子去努力。
所谓专业设置,是前人探索的经验,可以理解为经验的继承和多人智慧的结晶。没有完全符合每个不同个体的专业设置,一个合格的标准加上大学的全部资源的最佳利用,有自己的特点。比如,微电子专业的学生可以同时研究市场营销的相关问题。
3、培训也是一种资源
同样的道理,所谓培训、证书也是一种资源系统,也是取决于个人的需要。培训机构越来越多元,为我们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成长系统。
没有万能的证书。但是,你必须懂得权衡自己想要什么,适合学习什么就去学什么。我优先选择什么,同时记得考虑毕业之后的期待,今后想做社么。读书需要坚持的两条原则1适合自己2理性思考选择。这样,一个理想的大学生,有专业系统做骨架,有各种资源系统做血肉,有自主介入做灵魂。
石老师建议:
1尽力吸收专业知识的精髓。
2个性化地使用学校的资源。
3充分使用图书馆的同时通过网络开阔眼界。
4尽可能参加培训,让培训成为有价值的补充。如人力资源资格证书、心理咨询师证书等。
良好的培训给你的是一个知识体系,而读书往往只能提供其中的一部分。但是需要慎重选择。社会的培训机构的质量要慎重选择。
香港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张五常曾经说:我真的不知道是教育好还是读书好。
教育最基础的东西是达成理解,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学识与人融为一体。休闲是启动个体运算的过程,可以带给我们奇幻的可能。
石老师认为,要找到教育、休闲、工作的平衡点,因人而异。获得每个教育、职业、休闲的信息,然后对它充满期待,以饱满的现状全心投入,而不是被迫的参与或者逃避,以年轻的充满活力的姿态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自己要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