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关键词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理论创新有两个鲜明的论述,一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二是“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新时代、初级阶段的新常态、“四个全面”的新实践,都要求大力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时代、国情、实践这三个关键词破题谋篇,正在书写理论创新的大文章。
时代:21世纪新阶段
时序更替,理论前行,大时代需要大智慧。马克思主义诞生160多年来,在时代变化中不断认识和解决新问题,在与时俱进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离开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马克思主义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敏锐把握时代特征,准确反映时代要求。
弄潮儿向涛头立。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发展的战略高度,以敏锐宽广的世界眼光深刻指出,认识世界发展大势,跟上时代潮流,是一个极为重要并且常做常新的课题。他强调,中国要发展,必须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当今世界是一个变革的世界,是一个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的世界。要充分估计国际格局发展演变的复杂性,更要看到世界多极化向前推进的态势不会改变。要充分估计世界经济调整的曲折性,更要看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不会改变。要充分估计国际矛盾和斗争的尖锐性,更要看到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不会改变。要充分估计国际秩序之争的长期性,更要看到国际体系变革方向不会改变。要充分估计我国周边环境中的不确定性,更要看到亚太地区总体繁荣稳定的态势不会改变。在当今世界深刻复杂变化、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和互动空前紧密的情况下,我们更要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发展变化,把握世界大势,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时代前进潮流中把握主动、赢得发展。在经济上,更好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在技术上,当今世界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相互促进,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在国际政治格局上,中国牢牢把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民族复兴这条主线,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总之,我们要充分把握21世纪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回答和解决时代提出的新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国情:初级阶段新常态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任何科学理论,必须本土化才能真正起到作用。中国历史悠久厚重,中国现实复杂多变,这些构成了中国独特的国情。我们必须根据中国自己的国情去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离开中国实际来谈马克思主义,是没有意义的。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邃地洞察中国历史文化。他指出,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走着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难题的重要启示,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这些都可以为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文化滋养。
有的放矢,必作于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准确地分析中国发展阶段。他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点。我们推进改革发展、制定方针政策,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要充分体现这个基本国情。任何超越现实、超越阶段而急于求成的倾向都要努力避免,任何落后于实际、无视深刻变化着的客观事实而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的观念和做法都要坚决纠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既要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也要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每个阶段呈现出来的新特点。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我国基本国情的内涵不断发生变化。我们提出要准确把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就是适应国际国内环境变化、辩证分析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做出的判断。这是综合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形势做出的一个新的重大判断。我们制定目标、发展经济、推进改革,都应该从这个新的最大实际出发。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伴随着新矛盾新问题,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进而引领新常态,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逻辑。
实践:“四个全面”新战略
知行合一,行而知理。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科学。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国家,从革命、改革到建设,实践的重心有所不同,理论的发展各有侧重。中国在改革开放实践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如果说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那么在长期执政之后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治国理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须从各个领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全新的社会,在以往的世界社会主义中没有解决得很好。马克思、恩格斯没有全面治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后没来得及深入探索这个问题;苏联在这个问题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犯下了严重错误。我们党在全国执政以后不断探索这个问题,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重大成果,改革开放以来的进展尤为显著。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好的,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但相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人民群众期待,相比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相比实现国家长治久安,还有许多不足,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从历史和现实而言,治国理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也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点难点。
“四个全面”是治国理政的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首先要有全局观,对各种矛盾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又要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我们提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辩证统一体,四者不是简单并列关系,更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越是伟大的事业,往往越是充满艰难险阻,越是需要开拓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我们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要把开拓创新作为一种常态,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又不断在实践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