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弗朗茨卡夫卡在致友人的信中这样写道:我想,我们应该只读那些咬伤我们、刺痛我们的书。所谓书,必须是砍向我们内心冰封的大海的斧头。
时至今日,你可曾想过,我们为什么读书?
倘若有一个人这样问我,我该怎样回答?抱着这样的想法,我坐在桌子旁,不由得挥笔写下这篇文章。
读书,对于我来说,是一个经历的过程。从一个场所转移到另一个场所村上这样说道。
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经历悲伤、喜悦甚至焦灼、愤懑,在小说中你经历着主角所经历的事或者通过一种视角融入了整个事件发生过程,或许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体会作者心情,但这不影响你们之间的对话,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换言之,你会有怎样的感觉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曾经经历,我无权为我的诗注解,诗人说。
没错,重要的是,你经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怕诸如《百年孤独》一样的书的价值因过于流行而被世俗观念所影响,诚然,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对同一本书的解读不甚相同甚至大相径庭,有人看《红楼梦》看到的是豪门名府的人们于大时代下波折的命运,有人则更偏重于曹公笔下小人物那细腻复杂的心思。暂且不说谁更高明,只遥遥地望一眼红学那高耸入云的庞大框架,说过都言作者痴,谁解心中味的曹公于九泉之下也该欣慰。经典始终是经典,尽管不同人在从小说获得的经历里所感受的不一样。时间会证明,在不同地点,不同年龄段,甚至不同的心理感受下,由一段相同经历所获得的感受大不相同,每次我翻开这本书,随便挑一段开始读,从来都不会感觉枯燥。(村上春树评《了不起的盖茨比》)真正的好书,不会在众说纷纭面前倒下。
读书,为了经历。读一本好书,就像在与一个伟大的灵魂对话。这里所谓的好书,并不是那些能够教给你什么技能的实用类书籍,而恰恰是那些表面看上去无用的书。透过那些表面上看上去高深莫测的书,你会有能力在历史的洪流中幸运地发现和你有着相同想法的人、能够指引你的人,而更为幸运的是,无需煞费苦心地交谈,这些朴实无华的铅字轻松地为你们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丰富的经历能为我们带来很多东西,我害怕阅读的人,他们的一小时,就是我的一生。这句在网上广为流传的话来自于奥美的一个经典文案《我害怕阅读的人》。在那些被你从茫茫大海中打捞起的东西里,可能会有悲恸、绝望、现实,也不乏曾经被潘多拉留在魔盒的东西希望。活得最狂妄的年龄忽的残废了双腿在史铁生最绝望的日子里,他徘徊在地坛破旧的老墙边,甚至想过一死了之,孩子不是爱看书吗?写写东西试试。邻居的一句话让写作成了庞大黑夜里他能看见的唯一一条路,那些他看过的书籍,都变作了路两旁的明灯。
让我们回到开头,卡夫卡说我们应该读那些咬伤、刺痛我们的书,我们须从经历里有所收获,这就意味着思考,丰富的经历能够加深思考的能力,与之相对的,思考能帮我们更好地经历。世界上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民族,在他们的国家里,几乎每个人都在读书,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平民百姓,甚至连街上的流浪汉都手不释卷。犹太民族能在各个领域取得世界性的成就的原因,从这里边不难看出。一个人人都爱读书的民族,毫无疑问是充满希望的。
《1984》中,老人家所代表的党为了控制人们的思想无所不用其极,每一本书的文字都必须改成新话语,能够促使思想萌芽的语句一律删除,由地下组织所编写的书却像火种一样暗中传播。对误入歧途的人来说,读书可能意味着救赎;对生活窘迫的人来说,读书可能给予他力量,让他更好地面对生活;对浑浑噩噩,尚未开悟的人来说,读书可能会为他打开一扇新世界的门。
我们为什么读书?答案并不唯一。但无疑,读书能使我们成为一个内心丰盛而外表平和的人。每当我想到,我在接近凌晨的夜里浏览到几行文字时,世界上的其他地方,有可能是夏威夷海滩的清晨或是莫斯科郊外的午后,不管在哪里,有人翻动着书页并和我一样因为这样有趣的内容而情不自禁地笑出来,便感觉心满意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