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90后”小伙留学南开 探寻“高冷”逻辑学

首页 > 

高教

 > 英国“90后”小伙留...

英国“90后”小伙留学南开 探寻“高冷”逻辑学(图)

地道流利的中文、清晰缜密的思路、温文尔雅的举止在南开大学一年一度优秀学生的盛大颁奖典礼上、在哲学院逻辑学专业的课堂上、在和记者面对面的交流中,24岁的小伙子施嘉睿常常让人产生错觉,这就是一个和中国的许多大学生并无二致的热爱哲学的帅气年轻人,只有那深眼窝、高鼻梁会不时地提醒你他的英国留学生身份。

上辈子是中国人

家人和中国并无什么接触的施嘉睿,从小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感兴趣,这让他的父母都感到意外。我妈妈常开玩笑说我上辈子肯定是中国人,她不知道我为什么会那么喜欢中国。施嘉睿笑说。

终于,2009年高中毕业以后,施嘉睿来到了这个他向往已久的神秘的东方国度,在新疆奎屯的一所中学做了一名教英语的志愿者,在中学里教了一年的英语。他回忆道:那是很美好的经历,在那里发生的故事既有趣又新鲜,改变很多我对待人生和未来的态度,所以我当时就已经很确定,我要更深刻地了解这个巨大并充满多样性的国家。

本来只是想用一年时间来中国看看再回英国念大学,但没想到一年变成三年,三年又变成了六年。在做志愿者时,学生们认真学习英语的劲头感染了施嘉睿,他决定留在中国学中文,于是申请了北京语言大学的汉语培训班,上了两年后,觉得自己的汉语还能有提高的空间,而且一直喜欢哲学,就决定留在中国上本科,既能提高中文水平,也能学到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

就这样,连施嘉睿自己也没想到,他与中国结下了越来越深的不解之缘。

最爱心灵哲学与人工智能

英国“90后”小伙留学南开 探寻“高冷”逻辑学1

由于一直对比较深刻的抽象性问题感兴趣,施嘉睿开始寻找在哲学研究方面比较优秀的中国大学。南开大学的哲学院在逻辑学方面的研究在全国享有很高的地位,也很有特色。在我第一次来学校参观的时候,留学生办公室的老师听了我的研究兴趣,当天就安排我去哲学院考察,哲学院的老师们很认真地向我介绍了专业特色和课程安排,这是我在中国其他高校里从没遇到过的,这种友好和欢迎让我觉得南开已经是我的家,所以我决定一定要考上南开大学。施嘉睿说。

2012年,施嘉睿如愿以偿地通过了南开大学的入学考试,并获得了南开大学新生入学奖学金,进入了哲学院逻辑学专业学习。

哲学、逻辑,向来给人以抽象、高深、晦涩之感,更何况要用一门外语来学习,难度可想而知。谈起这点,施嘉睿感同身受:哲学的研究方法是逻辑推理、论证,是一个对语言有非常高要求的学科,用语必须恰当,描述仔细,大一的时候用中文读哲学书和考试我都觉得相当难,看课本都得看三遍,觉得句子怎么这么别扭。好在哲学院的王左立教授、李国山教授等老师们和同学们都在一直支持和帮助我,帮我克服了许多难关。

通过自己的努力与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施嘉睿很快就提高了考试成绩,从一开始的试卷都无法写完,到《数理逻辑》和《模态逻辑》等很难的课程也考出高分,并获得中国政府优秀来华留学生奖学金,施嘉睿在他热爱的哲学世界中渐渐摸索出了适合自己的学习规律。

我的研究兴趣在于逻辑学、心灵哲学、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在研究心灵的本质和人工智能方面,哲学研究有很多可以提供给认知科学的,并且我们也需要哲学家来诠释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我希望可以参加这方面的研究。最近很多优秀的研究是西方和中国的大学合作的成果,我的理想是未来可以参加英国和中国大学的合作性研究。施嘉睿用流利的汉语向记者介绍着他的学术追求。

因会说汉语被崇拜

和很多外国人一样,施嘉睿的中文名字也和他的英文名有相近的读音,并拥有美好的含义。施嘉睿告诉记者,这个中文名是他在北京的一位忘年交、有很深古典文化造诣的老学者为他取的,我的英文名是Gary Smith,施代表Smith,也有带来、给予的意思,Gary音译成嘉睿,嘉是吉祥的意思,睿表示聪明。当听到记者称赞这个名字好听时,他得意地眨了眨眼睛。

现在英国学中文的人越来越多了,很多中学已经开始提供汉语课,这是以前见不到的,很多英国学生也会选择在读大学期间来中国交换学习,这是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关系的,大家觉得中国越来越有力量了。在英国求职时,会说汉语也是一个很大的优势。

现在的施嘉睿,说英语的机会反而很少,每个星期跟父母打电话是为数不多的可以说英语的时候,当寒暑假回国时,他甚至会不自觉地冒一句中文出来,例如哎呀你看啊,家人就会一脸茫然地用英文问他你说什么,这种状态要过几天才能完全调整过来。我发现中文干涉到我的英文,反而比英文干涉到中文的时候还多了。

施嘉睿表示,因为会说汉语,他在英国受到了很多朋友的崇拜。对大部分的欧洲人来说,汉语是门非常神秘和深奥的语言,有寓意不同的声调和上万个用横竖撇捺拼凑而成的汉字,一旦你能学得会,回英国时会被人觉得怎么这么聪明!。说这句话时,施嘉睿夸张的语气、抑扬顿挫的声调和地道的重音和听一个中国人说话如出一辙,记者情不自禁地和他一起捧腹大笑。

学语言就要把自己扔到那个环境中

18岁时来到中国的施嘉睿,用了两年时间,就能够自如地和中国人沟通,又过了一年多,可以在南开大学的课堂上听课,用中文答题、写论文,和导师交流学术问题。而对大部分的中国学生来说,从小学到大学,英语似乎是伴随整个学生时代的科目,但为什么学了十几年仍然开不了口呢?

对于这个问题,施嘉睿在教中国孩子们学英语的过程中也注意到了。要想说好一门外语,就要把它变成一种不需要思考的习惯。但由于大部分的中国学生是在中国学习英语,因此和人用英语交流的机会比较少,很难有机会把英文变成一种习惯。所以你会发现中国学生的阅读甚至写作水平都是没有问题的,因为这些是自己就可以学习的,很多我都拼不出来的单词,我的中国同学就能拼出来,但是一旦到口语就不行,因为没有变成习惯,总是要先想好再说,但在这样的情况下已经很难交流了。

另外,不要怕出错。我发现很多中国学生,包括我的大学同学和我担任志愿者时的学生,如果不能保证将要说出的这句话是百分之百的正确,他宁可不说,这是需要克服的问题,你用一门外语去交流,一定会出错,这是非常正常的,千万不要为这个而羞愧,事实上也没有人会笑话你。犯错误也很重要,能够帮助你进步。

我来到中国,面临的第一大挑战也是汉语,当时我听说只要汉语的发音有一点点不对就有可能发生歧义,真的不太有信心自己可以学会。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发现只要努力,有语言环境和专业的老师,学习汉语并没有想像中的困难,回忆起自己初学汉语的过程,施嘉睿深有感触地说,就是要把自己直接扔进中国人中间,这样才能逼着自己提高中文水平。

将来还想回中国

英国“90后”小伙留学南开 探寻“高冷”逻辑学2

来到中国的7年间,喜欢旅游的施嘉睿已经到过14个省市,从大城市到偏远的小山村,中国的东、南、西、北都留下了这个英国小伙的足迹和自拍的身影。我最喜欢甘肃和贵州,这两个地方都有不同的少数民族,景色也截然不同,乘公交在小镇中逛一逛,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那种下一步不知会发生什么的不可控的感觉非常有趣,这样的经历也很特别。中国还有很多必去的地方我还没去,这都将列入我未来的旅游计划中。

中国很大,也很多元化,如果只呆在北京、天津这样的大都市,会很容易给你造成错觉,觉得中国已经很发达了,跟英国是同等水平了,但是走出去之后你会发现中国还有很多的不同,有很多还不那么发达的地方,这些都是很独特的体验。例如甘肃有藏族、回族,云南有苗族、白族,广西有壮族,这些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很有意思。所以来中国不能只待在大城市,那样你是看不到中国的真相的。施嘉睿说。

已经是大学四年级的施嘉睿和他的中国同学一样,也面临着未来的去向选择问题。我计划回英国读研究生,因为我希望把我汉语和对中国学界的认识带到英国去,增加我们和中国学者合作的机会。目前我已经申请了英国的10所高校,正在等待回复。

学业完成后,我还是想回到中国,施嘉睿显然已经对中国产生了感情,他说,中国现在和未来的机会很多,也不希望这么辛苦学的中文回了英国以后过两年就全忘了。我的一个优势就是英文、中文都会,希望将来能够在中国的高校或公司,与英国进行跨文化的交流和研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