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子诗话杜兴彦:掉进艺术情怀里的技术课

首页 > 

高教

 > 巴子诗话杜兴彦:掉进...

巴子诗话杜兴彦:掉进艺术情怀里的技术课(图)

巴子诗话杜兴彦:掉进艺术情怀里的技术课1

巴子诗话杜兴彦:掉进艺术情怀里的技术课2

巴子诗话杜兴彦:掉进艺术情怀里的技术课3

人人贪恋红尘,我却想念白云。

云里无名无利,只见青山隐隐。(巴子诗画,2015年11月14日微信圈)

杜兴彦,自称巴子,为什么是巴子呢?他说,这是乡愁,是对故乡的一种发自内心的一种热爱,大巴山的儿子,即为巴子。

巴子是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一名青年教师。《摄像与音视频编辑》是他自2012年任教以来都在带的课。86年出生的他在教学上有一套自己的模式,很少会按部就班,教学内容的创意大多来源于即时的一个想法,有的时候,或许仅仅是因为榆中校区当时下了一场雪,又或者同学们分享文章里的一道美食。

最具有文艺情怀的技术课老师,这是同学们对他的评价。在他的课上,仿佛所有的晦涩难懂的哲学、历史都变成了活灵活现的景象,随时都会乍现于脑海。而在他看来,技术课不仅仅只教会学生关于软件的使用方法,还应该教会学生去创作具有审美的作品。技术只是一个载体,通过这个载体创造出来的东西,应该具有艺术性。而这个载体只有装载着一些美好的东西才会散发出艺术品的光芒。只有真正具备一定审美情怀,才可以将技术同生活创意地结合在一起,才可以说你真正地掌握了这门技术。

随性,不拘泥,这是他的课堂上最明显的标签,但是一堂课后,你会发现所有该学的、该掌握的技术一样都不落。

巴子上课有个雷打不动的规则,那就是会让同学分享自己写的文章,体裁不限,内容不限,形式不限,可以有趣,可以新奇,可以搞笑,可以深刻,甚至可以奇葩。所以每堂课前,大家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了解一些新的事物。巴子说,这件事看似寻常,但是不知不觉间会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现在的学生在大学最需要学到的就是一种思维能力。这种思维能力会伴随学生一生。

巴子的教学,也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在巴子看来,一名文科的大学老师,就应该是一个专栏作家,只有自己会写,会创造,才会教给学生如何写,如何创造。所以他也一直在尝试写作,其作品在《学术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等公众号发表,累计阅读量过10万。而巴子一直以来都想创造一个和学生进行交流的平台,思想只有碰撞才会产生新的思想,所以《巴子屁话》公众平台应运而生。

在这里,你会发现一个具有文艺气息的巴子,他可以跟学生们侃侃而谈某个社会现象,也可以异常严肃的论述某个学术问题。位数不多的文章里,满满地洋溢着这个86年男子的诗话情怀。

在朋友圈热火的今天,如果你有巴子的微信号,你会发现,他的朋友圈里,没有各种晒,没有各种怨,没有各种流水账,有的只是诗与画,只是山水情和那个从未露面的姑娘。看他的朋友圈,隔着一两天就会得到一次诗意的洗礼。他的朋友如是说。

巴子曾非常真挚地写过一篇文章,《写给同学们的一封公开信》,在信中,巴子提到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应该具备的三重境界,知道分子、知识分子和智慧分子,不论是开始对万物有了好奇的知道分子阶段,亦或者是开始形成自己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知识分子阶段,又或者怎样可以成为一个幸福的人的智慧分子。巴子对学生们都抱着一种满满的期望,愿每一个人都可以在纷杂之地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可以认真地对待自己的人生。

一个患有严重的浪漫主义精神病的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这是著名画家刘开业对杜兴彦的评价。

而他对自己的评价则是:活在自己世界里的闲散人。他喜欢作画,喜欢用一切抽象的意象,来描述自己脑中转瞬即逝的念想。如果你看见他的画,你会发现,没有过多的色彩,更多地是用青色和赭石淡蘸墨,用一条条墨色的曲线描绘成的梯田。他说,这是家乡的梯田,烟水淡墨处,处处透露着禅意。

他喜欢作诗。

咫尺方寸间,天涯海角远。心中一念动,山上起云烟。

就如同他自己写的诗,他的世界仿佛比起现实世界的嘈杂,多了一份安静,是乐于心的安静,他给自己的世界留了一方净土,无关外界,无关成败。仅存于天涯海角、咫尺方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