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贾振勇——记山东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贾振勇

首页 > 

高教

 > “书生”贾振勇——记...

“书生”贾振勇——记山东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贾振勇

前不久,《新华文摘》2015年第9期主体转载了文学院贾振勇教授的论文《文学史的限度、挑战与理想:兼论作为学术增长点的“民国文学史”》。这是继其《创伤体验与茅盾早期小说》被《新华文摘》2012年第12期全文转载后,又一重要成果被转载。

该论文最先发表于《文史哲》2015年第1期,约2万字。贾振勇围绕近年波澜再兴的“重写文学史”现象,以“开阔的视野、广博的引证和无所畏惧的勇气、独立的观点”,全面、深入探讨文学研究领域存在的学术瓶颈和创新可能。

这篇学术力作一经发表,就在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

山师首届博士生

1990年,20岁的贾振勇考入山师中文系。当时,魏建老师为大一新生讲授《中国现代文学史》。有一次课堂提问,创造社的缺点是什么?同学们大都“哑然失声”,唯有贾振勇大胆回答:“浮躁!”

这个有着独特思考和见解的回答,让魏建开始留意起这个高中时就一度痴迷于王国维等大家文史哲著述的青年学子。学期末,贾振勇以一份1万多字的作业作学习汇报;魏建则破例给了这份作业满分100分。

在魏建指导下,贾振勇迅速融入学术研究角色。大二时,他写出一篇研究我校著名诗人孔孚诗歌的学术论文,得到孔孚先生的赞赏。大四时,贾振勇在《鸭绿江》上发表了第一篇学术论文《丰富的痛苦》,开始较为全面地研究山东本土作家。经魏建指导的本科毕业论文发表于中文专业最高学术刊物《文学评论》(1995年第4期)上。

贾振勇是个好苗子,但惜才如命的魏建并未将其“据为己有”。1994年,在分配入学硕士生的时候,他将贾振勇推荐给了学术视野更广阔、学识更渊博的朱德发教授。朱德发在山东乃至全国都是现代中国文学教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旗帜人物,这对日后贾振勇学术品格的养成及学术方向的凝练,影响深远。

“朱先生特别注重保护我在学术上的锐气和进取心,要求我做学问一定要扎实、严谨,勿图虚名;学术争鸣,可不让于师,但莫呈一时之快。”

读硕士期间,贾振勇与魏建合著出版《齐鲁文化与山东新文学》一书,并获首届山东省刘勰文艺评论奖。

1997年硕士毕业后,贾振勇谢绝了省电力局等单位抛来的橄榄枝,毅然选择留校任教。1998年,山师首获博士生招生资格;翌年,贾振勇考取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首届博士生,继续师从朱德发教授。读博士期间,贾振勇发表学术论文13篇。其博士毕业论文与硕士毕业论文一样,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学位论文。

一股可贵的书生气

一提起贾振勇,很多熟悉他的人都认为他身上有一股非常可爱可贵的书生气。“如今的大学,最缺乏的就是真正富有书生气的人,能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能坚守知识分子的品格,能潜心读书和学术研究”,魏建说。

这股书生气,让贾振勇在一些方面有时显得“格格不入”。比如,他不唯上、不唯定论、不唯学术大佬,坚持追求历史真相,敢讲真话,有些“认死理”,经常会为一些学术观点和导师争得面红耳赤;他不圆滑、不世故,不会掩饰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有时难免会得罪一些人……

至今,许多师生仍为贾振勇的那份书生气而津津乐道:每到逢年过节,他就“躲”起来,生怕学生给他送礼;一名患耳疾的本科女生尽管语言能力弱,但是个做研究的好苗子,他主动为其保研而“奔走呼告”。其父因感谢执意送了一箱梨,贾振勇便认为,“‘被迫’收了礼,面试的事我就不能参与了,不再适合做评委了。”

这一切,在别人眼中或许有些不谙人情世故,但恰恰是这股独特的书生气,成了其教学和学术研究的源头活水。

一名好“导游”

“教学是我最喜欢和最有成就感的事。”面对记者,贾振勇丝毫不掩饰自己对教学的热爱和自信。

在文学院,贾振勇的课几乎场场爆满。他以三尺讲台为舞台,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才俊们演绎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他洒脱帅气、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的课堂风格,使其成为不少学生心中的“男神”。

在他的课上,同学们认识了更加立体丰满的鲁迅、郭沫若、茅盾、郁达夫、沈从文等文学巨匠。2014年,他所主讲的《郭沫若的女神屈原》,被评为第七批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该类公开课全国共遴选约1500门,山师迄今仅2门入选。(下转第三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