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赤字”70余万 中国教育如何打造吸引力?

首页 > 

留学

 > 留学“赤字”70余万...

留学“赤字”70余万 中国教育如何打造吸引力?

2014年中国在外深造的108.9万名留学生,均攻读专科以上学历,来华留学生中只有16.4万名攻读相应学历和学位——

留学“赤字”70余万 中国教育如何打造吸引力?

近日发布的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显示,伴随着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留学生输出国,留学“赤字”居高不下的矛盾正日益凸显,2014年达71.78万人。同年,中国在外深造的108.9万名留学生,全部为攻读专科以上学历的学历生、博士后及访问学者,而约37.7万名来华留学生中,只有16.4万人是攻读相应学历和学位,其中读硕士和博士的人数相对更少,仅分别为3.5万人和1.2万人,约占总人数的9.4%和3.2%。

中国留学“高输出、低输入”的弊端凸显

随着国际人才战的不断加剧,中国留学“高输出、低输入”的弊端正在不断凸显。

“根据统计,国际留学生占高等教育总在校生人数的比重,发达国家普遍在8%以上,澳大利亚、英国等甚至高于10%。在中国读学位的国际学生这一比例却仅为0.4%左右。”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说,留学“赤字”一直都存在,而挖掘留学“红利”早已是发达国家重要战略,“目前,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开启新纪元,急需大批具备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留学,正是培养该类人才的重要途径。”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对来华留学生生源进行了分析:“亚洲是全球大洲中来华留学生人数最多的大洲,2014年共有225490位留学生进入中国学习,近10年累计来华学生数超过170万。”他同时指出,不同地区的学生对于留学服务的需求也各有不同,发达国家学生更偏重短期语言学习;欠发达国家学生则更倾向于来华攻读学位课程,如医学、工程等。

大多数高校服务和产品不能满足学生需求

教育国际化的口号喊了多年,差距也依然存在,问题究竟出在哪儿?

王辉耀认为,四大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来华留学规模的增长:“一是目前来华留学定价政策,对收费标准、调整幅度限制过死,使得高校很难通过向留学生提供高等教育服务盈利,导致高校留学生招生动力不足;二是我国现行留学政策规定外籍留学生毕业以后不能直接在我国就业或创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屏蔽了具有创新创业潜力的外国人才‘苗子’;三是在以往的教学管理中,国际学生往往由国际学院单独管理,课程设置、宿舍安排等都不能真正融入中国,难以形成文化吸引力;四是我国为非英语国家,又缺乏全英语教学课程,外国留学生来了多数要先学习语言,加大了他们的学习难度。”

“这是一个人家想吃‘米饭’,我们给人家‘馒头’的问题。”陈志文说,目前大多数高校服务和产品并不能满足学生需求。他给出这样的例子:来华留学网调查显示,2014年,开设英文授课课程的中国高校仅占总招生院校的15%。而在高校英文招生网站建设上,该网针对100所高校进行的调研显示,有93%的高校网站打开时间超过10秒;86%的网站,有错误出现;34所学校,学生根本无法找到英文招生网站。

“营造开放包容的人才友好型社会环境,挖掘国际‘人才红利’”

在全球对人才展开争夺的今天,中国教育如何才能打造自身吸引力,引进“外脑”,为我所用?

“要撬动来华留学市场,国内高校应尽快建设以英文为教授语言的课程体系、针对发达国家学生设立混合学制的学位课程,并改变落后的信息化建设现状。”陈志文同时强调,在现阶段,来华留学的重心依然应该放在亚洲,放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吸引留学生也是一个文化软实力输出的过程。‘邻居’是不能改变的。目前,我们更能产生影响的是周边国家,而不是美国等发达国家。”

“营造一个开放包容的人才友好型社会环境,是充分挖掘国际‘人才红利’的关键所在。”王辉耀建议,“一是可考虑放宽来华留学优秀毕业生的实习工作政策,允许优秀外国留学毕业生留华工作和生活;二是除了全球招聘外,通过教师外语培训、中长期国际学术交流、国外进修、建立海外培训基地等措施,培养拥有熟练使用外语、读写外语文献等技能的教师队伍;三是开放部分教育市场,鼓励本土教育机构与国外名校开展合作办学,通过国际学分互认等方式开设交换学生计划等方式,引入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引入我国紧缺专业和先进的管理模式、教学理念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