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下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要求确定一批有条件、有意愿的试点高校率先探索应用型发展模式,并明确提出地方高校转型的关键是明确办学定位、凝练办学特色、转变办学方式,不是“挂牌”、更名或升格。为什么要引导部分地方高校转型?《指导意见》给了大家哪些“指导”?“指导”又该如何落实?部分专家就此进行了解析。
为什么要引导部分地方高校转型?
从国家发展战略看,引导部分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十分必要,是产业升级所必需,是经济转型的呼唤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一批地方本科高校已站在了“而立之年”的节点上。
由于受传统的“重学轻术”“重理论轻应用”的思想和政策导向不明的影响,许多原来单科性学院纷纷改为“学科齐全”的综合型、学术型高等学校,许多专科学校升为学院后,也就沿着前者的思路办学,失去了原有的学科优势。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快速升级,人才市场越来越需要的是多层次、多规格、实践能力强的专门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引导高校分类发展,解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与单一化发展目标的矛盾,成为当前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难题,也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与继续教育研究所所长孙诚说。
“当今世界已步入全球化3.0时代。社会对高等教育需求的扩大带来高等教育功能的拓展,传统高等教育难以为继,必须进行系统转型和功能再造。”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史静寰表示。
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教室主任马陆亭认为,如果将“创新”比喻为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的话,那么“应用”就是维持其良性运行的血液。
孙诚介绍说,从国际经验看,欧洲国家对应用型高等教育普遍重视。如今,瑞士、芬兰、荷兰和德国等国应用型高校在校生占高等教育在校生的比例分别达到34%、46%、65%、29%,有效地支撑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从国家发展战略看,特别是今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中,在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一节中专门提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高等学校转型,建立一批实训基地,鼓励企业与学校合作,培养制造业急需的科研人员、技术技能人才与复合型人才。“站在这个高度上看,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尤为必要,为产业升级所必需,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经济转型的呼唤。”孙诚认为。
给了地方高校转型哪些“指导”?鼓励院校积极争取地方政府、行业企业支持,形成高校和区域经济社会联动发展重庆市教委副主任牟延林把《指导意见》看作是我国高等教育“重技重能”时代来临的标志,他认为这是“对‘手’的教育”的理性回归。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起步晚,相关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利益攸关方的权益、地位、作用缺乏法规保障。”牟延林认为,《指导意见》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定做了“压舱石”和“定心丸”,明确办学方向和运行机制等重大事宜。从而使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型大学得到全社会的认可、认同,使来之不易的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成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作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争取地方、行业、企业的经费、项目和资源在学校集聚;通过招生计划的增量倾斜、存量调整,支持试点高校符合产业规划、就业质量高和贡献力强的专业扩大招生;将试点高校“双师双能型”高水平师资培养纳入中央和地方相关人才支持项目。在国家公派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中增加试点高校选派计划等。
“我们必须承认,在现阶段的中国,无论是院校转型还是新型第三级教育系统的建设与完善,都是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史静寰认为,如何调动市场、地方政府和社会的积极性,激活院校主动改革、积极转型的内在动力,是更为艰巨的工作。
对此,《指导意见》提出,“转型的责任在地方”,要落实省级政府统筹责任;“转型的主体是学校”,要激发高校转型内生动力活力。《指导意见》还鼓励院校积极争取地方政府、行业企业支持,形成高校和区域经济社会联动的发展格局。
“政策也是生产力,这些措施的出台表明政府积极运用政策杠杆和行政优势,统筹调配公共资源,鼓励吸引社会及市场资源,为深化高教改革,建设和完善内涵丰富的第三级教育系统搭桥铺路。”史静寰说。
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地方高校应从教学模式、办学模式、治理模式、教师标准等方面推进改革创新
“高校分类问题不是一个纯理论问题,道理大家都明白,关键是实施。”马陆亭介绍,近十几年来,围绕高校分类产生过不少的方案设计,但都难以实施。“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理念无操作,很好的思想不能转化为现实的制度安排。”他认为,这次《指导意见》提出要坚持顶层设计、制定应用型高校的设置标准和评估标准等,就是一种很务实的制度安排——不仅提出方向,而且给出实施路径。
在马陆亭看来,这里的实践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转型高校要加强实践探索,走出一条适合区域发展需要的办学“新路”;二是这种模式必须加强实践环节训练,培养真正满足行业企业岗位要求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方向、理念有了,落实、实施就成为关键,而这仍需要改革创新。马陆亭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第一,教学模式。理论教学和实践培训是应用技术大学最基本的育人方式。《指导意见》规定实训实习课时必须占专业教学总课时比例30%以上,全面推行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把行业企业的一线需要作为毕业设计选题来源等具体措施,就是要用制度性因素来保证实践环节教学。
第二,办学模式。“我们常说的千校一面指的就是办学模式,我们的高校转型是否成功也主要看办学模式。”马陆亭说,我们现在倡导的建立行业企业合作发展平台、专业链对接产业链、加强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就是希望能在办学模式上有所突破,实现人才培养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第三,治理模式。应用型高校需要与区域经济发展融为一体,需要积极开展与产业、企业的合作,因此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仅仅是一种办学模式,更是一种基本的治理模式。这类学校需要多方共治,我们需要把管理的思维转向治理。省级政府要支持转型高校开展理事会、董事会、专业指导委员会、教育集团等改革探索和建设。
第四,教师标准。新型高校需要新型教师。“转型是否成功,教师是关键。教师没有实践能力和产业视野,怎么能够要求学生具备这些能力呢?”马陆亭认为,转型高校需要调整其教师结构,在岗教师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或开展定向培训,新进教师应该有产业工作背景,还需聘请企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建设带头人或兼职教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