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有一群特别的“金融白领”,他们每天都和各种投资工具、融资工具打交道,他们的“上班”时间紧跟着股市的节奏。
大学校园怎么成了炒股场所?原来,这是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金融分院展开的一场互联网大金融综合实训。
上课好似上班,实训基地仿佛证券营业部
走进综合实训基地,这里设有银行、基金营业部、证券与期货营业部、投融资部四个机构。实训基地完全真实还原社会大金融市场,各种业务系统以及业务操作流程都与真实营业环境保持一致。
在这里的银行,叫号系统正在连续不断地通知客户前来办理业务。点钞机、打印机、电脑等设备以及银行公章一应俱全,工作人员正一刻不停地忙碌着。来到证券与期货营业部,这里的风险监控师和证券期货开户人员正在为客户解读近期金融市场。投融资部的职员们也是异常忙碌,每台电脑股票走势图上的数据都在不停跳动着。
此时,老师正在一间开放式的行情分析实验室里给大家召开投资者会议。受训学生分为6人一个小组,成员间正在展开热烈的讨论。
实训开始前,每个人拥有300万资金进行投资。
杜成志是实训中的一员,当他还是一个普通投资者时,就利用学校提供的股票交易平台买了100多万“浙富控股”的股票。考虑到收益率,他只买了80万理财基金,开始稳健型投资。收盘时,股票增值7%,这让杜成志尝到了投资成功的甜头。
接下来的两天,杜成志按部就班,在稳健的市场条件下投资股票。到第五天,杜成志已经从一个普通个人投资者转变为一个专业的投资者。在身份转变的过程中,杜成志全面考虑股票环境,买了一只股票,之后增值22%,成了一笔巨大的收入。
“我喜欢做比较安全的投资,平时听老师教我们如何分析市场环境,我觉得这点很有必要。”很快,杜成志就从专业投资者上升为机构工作人员,第七天正式成为证券公司主管。
但是王媛媛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她在实训中的角色是一名期货公司的普通工作人员,每天面对的都是电脑上的期货数据。虽然每天干着一成不变的工作,但是王媛媛觉得这更接近真实的工作。经过七天的锻炼,王媛媛对期货的购买流程已经十分熟悉。
为实训做足准备,给自己一个机会去大胆试验
实训在给学生实践机会的同时,还为学生印证自己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金融班的马超做足了准备,他看了很多的财经类股票类的新闻,记录下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热点和概念。然后罗列出了自己的计划清单。
刚开始股票交易,马超就按照计划,买了两只热点股。“其中一只股很热门,买来当天下午就涨停了,后来连续涨停3天,在涨停最后一天我抛了。”
“作为金融专业的学生,到了大三,我们脑海中的金融市场概念基本已经成型,而且也有自己的投资理念。但是现实中我们学生的资金有限,所以不能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投资。”马超说起实训经历时,似乎有很多感慨,“我在老师身上看到了金融人的理性,思维方式和行为。”
实训面向金融专业学生,并计入学分
这次综合实训面向金融分院大三学生,总共分为三轮,每轮为期两个礼拜,每天上课8个课时,总共2个学分。实训以一天相当于一个月的金融时差为周期,用网上股票证券交易分析软件提供的真实数据为投资分析依据,让学生真正进入到金融大市场中去实验。
“拥有实战经历提高了学生的竞争优势,特别是专业知识的多少直接关系到核心竞争力的强弱。通过一系列特定任务的训练,能让学生在专业知识的认知能力上得到很大改善。”综合实训的指导老师王侦说,“我们让学生参加这种体验式的课堂,是为了提高他们理性投资的观念,让学生放开胆量去投资、去试验自己的投资观念。”
为了让实训能达到更好的效果,老师要求参加综合实训锻炼的学生都要先完成《金融学》、《投资工具比较与分析》和《融资工具比较和分析》三门课的学分修读。
“互联网大金融综合实训通过模拟金融市场,学生扮演投资者角色在校内金融大数据实验室、证券模拟实验室、期货模拟实验室、银行模拟实验室中,操作多种投融资工具,对股票、债券、期货以及多种金融衍生产品进行仿真交易。”该校金融与经贸分院名誉院长陈中放介绍,“通过实训,使得金融知识本土化、具体化、实际化和应用化,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学会使用合约、支票、本票、债券等各类金融工具,借助实训平台将前期的理论知识转化成运动到投资实战环节中,并且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于各大金融机构更加直观的认识,增强了未来就业过程中自身的竞争优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