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 有业不就现象突出

首页 > 

地方

 > 江西

 > 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 ...

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 有业不就现象突出

11月,校园招聘迎来高峰期。有数据表明,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在770万以上,加上出国留学归国人员以及处于待业的往届毕业生,预估届时将有1000万人竞争有限的工作岗位。与此同时,在国家宏观经济环境下,今年校园招聘企业的数量虽然并没有比往年减少,但是提供的岗位数量相对减少了。有人指出2016届大学生就业的整体形势依然比较严峻。求职一族,何去何从?

校招情形今年有些特别

按照往年经验,每年9月一开学,各大互联网公司就会抢先进入一些知名大学进行宣讲,抢夺人才。他们的到来就像给大学生们打了“鸡血”,调动起他们求职的热情,也拉开了新一年校招的序幕。

不过,今年的情形却有些特别。

9月初,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宣布,由于集团人才战略调整,阿里巴巴2016校招名额将要缩减。

此后不长时间,百度宣布暂时停止大规模的社会人才招聘,腾讯也宣布“冻结”外包招聘。

校招大幕刚刚拉开,似乎就先蒙上了一层阴影。

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2016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仍然不会乐观。

“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国家宏观层面的经济下行压力下,今年进入校园进行校园招聘企业的数量虽然相比往年并没有减少,但是提供的岗位数量相对减少了。”智联招聘校园事业部全国培训及业务推广经理龙凤指出,一方面是应届毕业生供给的上升,一方面是企业需求岗位数量的减少,“所以,2016届大学生就业的整体形势依然比较严峻。”

而在领英中国招聘负责人宣洋看来,对大学生就业也不必持过分悲观的态度,“从目前来看,校招的整体状况还是相对平稳的,个别行业、公司的招聘量会多一些或少一些,但不会过高过低。”

麦可思专家宋修远也持有相似的观点,他指出,从近几年大学生就业的趋势看,总体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根据就业蓝皮书的相关数据,2012届、2013届、2014届毕业生的全国总体就业率为90.9%、91.4%与92.6%。大学生就业一定程度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在新增劳动力放缓的情况下,如果经济增长不发生大的变化,今年大学生总体就业情况应较为稳定。

校招形式紧跟时代潮流

而在“就业难”持续的情况下,企业校招仍旧紧跟时代潮流,挖空心思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参与。

当今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日益发达,更多的企业也开始注重“线上招聘”。记者从部分企业宣讲会看到,近两年使用微博、微信以及职业社交软件等平台进行校招,在企业当中已经非常常见,有的企业甚至把宣讲会都转移到了线上。不少企业也已经完全取消了纸质简历。

领英发布的《2015校园招聘调研报告》就显示,87%的企业持续采用或将采用线上的方式进行招聘。在所有线上招聘渠道中,社交媒体如微博微信、职业社交平台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北京某IT企业招聘负责人刘先生告诉记者,企业进行线上招聘也是迎合了学生的习惯和需求,吸引学生的注意。另外,对企业来讲,线上招聘也可以节约成本。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已成为不少企业校招时的选择。

另据领英中国招聘负责人宣洋介绍,除线上招聘外,近两年企业在校招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招聘形式。比如百度、爱奇艺、天弘基金、AO史密斯、携程等公司都会通过发放PASS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些学生通过帮转发、帮推荐等行为获得企业的PASS卡,可免掉简历筛选环节甚至是第一轮面试。企业也借力于学生推广,提升自己的品牌效应。

“此外,很多企业HR也将把目光投向被动求职者,让自己的招聘更有针对性,比如只召开面向特定群体的小范围宣讲会,或者对学生进行定向邀约。”宣洋说,一些创业型公司没有太大名气,投资公司就会让创业公司组团去校招,利用规模效应。有些创业企业还会邀请学生去公司参加宣讲会,让学生对公司有更直观的感受和了解。

大学生就业观念改变

在大学生群体当中,近两年“待定族”(指调查时处于失业状态且不打算求职和求学的大学毕业生)和“慢就业”(毕业后不急于就业)的现象则越来越突出。

麦可思通过对比2010-2014届大学毕业生中未就业人群分布比例发现,最近5届的毕业半年后未就业大学生,继续找工作的比例逐渐降低,而“待定族”比例则呈现上升的趋势。

麦可思专家宋修远指出,“待定族”中既有对未来是有所计划的(准备创业、准备公务员(课程)考试、参加技能培训等),也包括不急于就业而去增加阅历的群体。记者了解到,在“慢就业”群体中,有的学生是理性就业,慢慢考虑人生道路;有的则是逃避就业压力,或者对前途一片茫然。

宋修远认为,“待定族”和“慢就业”的出现都反映了大学生就业观的改变,他们的选择也比以前更多,很多大学生也在更多地考虑职业长期发展和就业质量。

“对于先充实个人能力或经历、后就业的选择不能简单用‘好’或‘不好’加以评价。国外有一部分大学生在刚毕业时也有‘间隔年’(Gap year)的情况,比如先做一段时间义工或者旅行,然后再就业或者深造。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和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的毕业生。”宋修远说。

在北京林业大学招生就业处创业指导中心主任徐博函看来,这两类现象的出现都是正常的,体现了目前90后毕业生的群体特征。

“从我所了解的北京地区高校的普遍情况来看,目前高校就业工作的难点首先就是学生就业观念变化的影响。”北京科技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孙长林指出,毕业生不想到京外就业、不急于就业、暂不就业和准备继续考研(课程)、出国的人数一直保持上升趋势,“有业不就”现象将长期存在。“其次是经济发展带来的新型就业模式,毕业生灵活就业比率将保持高位,而国家相关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社会观念对这种现象认可程度并不能完全适应这种变化,导致高校对这类毕业生的服务难度加大。”

■ 行业分析

互联网行业招聘依旧火爆

记者通过采访发现,虽然BAT招聘的变化看似给互联网行业校招蒙上一层阴影,但从目前情况看,互联网企业的招聘需求仍然强劲。

吉林省某理工高校计算机专业大四学生小王告诉记者,他们辅导员曾说互联网行业人员饱和,可能会缩招,就业形势不如去年,但他通过参加招聘会发现目前并没有太大影响,互联网行业招聘依旧火爆。

小王说自己从9月末开始应聘,至今投过30多份简历,目前已经有五六个offer了,基本确定了去向。在他看来,“工作还是很好找的。周围同学和他的情况差不多。”

北京科技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孙长林指出,从行业来看,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国企央企,特别是制造业相关企业招聘数量有所减少,岗位竞争激烈;新兴行业招聘势头较强,受国家“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制造2025”等宏观政策的影响,互联网金融、软件IT等信息服务业、高端智能装备制造、教育咨询等新兴领域和重点行业招聘需求加大。

记者从智联招聘、前程无忧、英才网联等招聘网站了解到,目前IT/互联网、通讯/电子,金融/银行/投资/证券等行业仍然是校园招聘的主体力量,这些行业的招聘量都处在前列;贸易/快消/耐消品、医疗、教育培训、咨询等行业的需求相对平稳。

相比之下,制造业会受到经济环境和行业发展的影响,招聘呈现疲态。建筑、化工、机械类相关专业就业较难,此外,哲学、文学、法学、历史等传统的就业困难专业的就业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据了解,从目前北京市大学生就业需求来看,文科类专业仍属于供大于求的状况。从今年国考、京考报名的情况来看,公务员可能是这些文科类专业学生的首选职业之一,而公务员也确实为这些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岗位。

智联招聘校园事业部全国培训及业务推广经理龙凤建议,对于哲学、文学、法学等专业的学生来说,树立信心,提升技能,拓宽职业视野,勇于尝试很重要,不要被所谓的专业和兴趣束缚了自己的眼界和求职方向。任何行业、企业和岗位都可以去尝试和探索,企业关注的是求职者的技能,很多岗位跨专业也是可以接受的。

前程无忧职场顾问王剑也希望这些学生应该更加积极地面对人才市场的变化,放低姿态,接受就业可能与专业不对口的现实,肯从基层做起,从而积累宝贵的工作经验,提升竞争力。

■ 就业分析

孙长林 北京科技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

优质岗位竞争加剧

从目前学校整体就业市场情况来看,针对2016届毕业生的招聘活动依然保持了“用人单位进校开展招聘活动时间提前,不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吸引力差异加大”这样的趋势。用人单位进校招聘的数量与2015年同期略有上升,结构有所变化。

这种变化意味着竞争的加剧:一方面,受学生欢迎的优质就业岗位数量的减少,导致毕业生想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难度加大;另一方面,受企业欢迎的优秀毕业生往往会得到多个就业机会,导致企业招聘到优秀毕业生的难度加大。

从目前学校招聘活动安排和与用人单位交流情况来看,虽然整体上就业需求有所减少,但用人单位的招聘结构也在进行调整,减少的岗位往往是一些低端的岗位。因此我个人感觉,对于重点高校和高学历人才来说,就业岗位需求数量上的影响不大,但优质岗位的竞争将会加剧。

■ 创业分析

新毕业大学生创业同比增长近一倍

近几年在就业难的大背景下,国家一直大力鼓励大学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当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已成为高校的共识,高校的就业工作正从以就业为主转向就业和创业并重。

根据人社部、教育部、国家工商总局合作进行的大数据交叉比对显示,2014年在工商部门新登记注册大学生创业总数达到47.8万人,比上年增加11.9万人,增加比例为33.3%。而据发改委政研室主任、新闻发言人施子海之前介绍,今年新毕业大学生创业比例同比增长了近一倍,去年40万留学归国人员中15%选择了自主创业。这些都可见得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已经发挥了作用。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就业处处长王林曾透露,今年以来,全国已经有82%高校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开设创业教育的课程门数比去年增加了14%。高校设立的创新创业资金达到12.2亿元,设立的创业基地数量也增加了18%。场地的面积增加了近20%,大学生参与创业创新活动的人次达到了300余万人次。

不过,据了解,目前大学生创业以电子商务、开网店等小规模创业为主。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处刘璟卫在网络访谈中透露,北京市大学生创业以此为主,大规模的创业较少。

而智联统计数据,一年以前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占比为3.2%,现在增长到6.4%,学生创业项目中,外卖送餐最为流行。

记者通过采访部分大学生了解的情况也与此相吻合。据了解,目前大学生虽然创业人数有所增长,但依然占少数。一位北京的大四学生告诉记者,在国家和学校的鼓励下,周围有创业想法的学生确实增加不少,但毕业时真正去创业的是极少数。毕竟创业是很艰苦,也很需要能力的事情。“有些学生拿过学校和北京市创业大赛的奖,但毕业时还是去找工作了。那些创业的学生做的也都是开个小实体店、网店或者开发APP,很多创业项目也是和学生相关的。”

北京林业大学招生就业处创业指导中心主任徐博函指出,创业对高校就业率的影响不会太大,北京林业大学参与创业的学生人数也就占总数的2%-3%,大家还是在一个尝试的阶段。毕竟目前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不高,创业生存能力不强。

“从我们学校的定位来看,目前把大学生创业的重点放在教育上,而不是追求创业人数的增加或者创业项目的增加,这也和我们林业大学的学科背景有关系。我们主要是让学生多参加创新创业类的活动、实践、比赛,感受创业氛围。我们每年都做创业大赛,这几年参加比赛的学生数量和项目质量确实都有提高。”徐博函说。

徐博函强调,学生接受创业教育并非一定要创业,而是提升素质。“体验创业过程,对学生找工作以及个人成长也是很有好处的。”

观点

●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大学生创业不应分高端低端

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我国就开始鼓励大学毕业生创业,可是,10多年过去,大学毕业生选择创业的比例很低,本科毕业生不到2%。原因在于,很多大学生都有创业的梦想,但在现实中却难迈出创业的脚步——都想选择高大上的科技、金融领域创业,可是,大学毕业生有多少具有这方面的能力?

对于大学生创业,我国整个社会都陷入“眼高手低”的困境。往往,如果大学毕业生选择高科技领域创业,社会会一致喝彩,而大学生选择养猪、养鸡,社会则嗤之以鼻。

事实上,大学生选择那些社会舆论看不起的行业创业,价值并不比科技领域低,提高每个行业的服务水平,才能整体促进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意义,就在于此。把劳动、行业分为三六九等,是对职业的歧视,也局限了我国社会的发展。

另外,对于大学生创业来说,不积跬步,何以致千里?中国的大学毕业生创业,才刚刚起步。对于起步阶段的大学生创业,必须有正确的价值理念,不能对大学生创业贴上诸如低端创业或高端创业的标签,而应该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能力去实现自己的创业理想,对不同领域的大学生创业,有必要给予一样的政策性支持。同时,要对刚进入创业领域的毕业生,进行创业的引导,提升大学生创业团队的能力,让他们的创业从小走到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