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的生理功能
脾位于中焦,在横膈之下。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升清和统摄血液。脾与胃同属于消化系统的主要脏器,而机体生命活动的维持和气血津液的生化,都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故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互络属于脾胃,故脾和胃相为表里。
1.主运化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饮食物)化为精微,并将其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主要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运化水谷精微:是指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并转输其精微物质的作用。饮食物受纳入胃之后,必须依赖于脾的运化,才能将水谷转化为精微物质,转输到心肺,布散于全身,从而使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得到充足的营养,借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所以,古代医家提出了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等见解。
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
2.主升脾气主升,是指脾气以向上升散为其特点。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脾主升清,指精微物质的上升和布散。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经吸收后,在脾的升清作用下,上输于心、肺,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为气血,以营养全身。二是脾主升提,以维持机体内脏的正常位置。内脏组织器官,存在于腹腔内,都有各自的固定位置而不下陷,主要依赖于脾气的升提作用。
3.主统血脾主统血,是指脾能统摄、控制血液,使之正常地循行于脉内,而不溢出于脉外。脾之所以能统血,与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密切相关。脾的运化功能健旺,则气血充盈,气的固摄作用正常,则能统摄血液,使血液循行于脉内,不溢出脉外。
藏象
脏腑,是内脏的总称,也是藏象学说中的主要内容。以脏腑为基础,按照脏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可分为三类:一是五脏,即心、肺、脾、肝、肾,二是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三是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
五脏主藏精气,以藏为主,藏而不泻,六腑传化水谷,传化物而不藏。正因为它们的功能特点不同,才分成了脏和腑两类脏器。而奇恒之腑,虽名为腑,但其功能有异于六腑,却具有类似于五脏贮藏精气的作用,具有似脏非脏,似腑非腑的特点。
五脏与形体诸窍联结成一个整体。五脏居于体内,但各有外候。五脏与形体诸窍各有其特定的联系,这是藏象学说整体观的又一具体体现。例如五脏与五体、官窍各有其相应的配合。根据藏象学说的理论,五脏的精气可以布散到五体与官窍之中,从而维持各器官组织的正常生理活动。五脏的生理活动与精神情志密切相关。人的精神情志与意识思维活动,是大脑的功能,是大脑对外界事物的客观反应。但在藏象学说中,则认为人的精神情志和意识思维活动与五脏的生理活动均具有密切的关系。由于五脏的生理活动直接影响着全身整体的生理功能,所以认为大脑的生理功能正常,有赖于五脏生理功能的平衡协调。五脏的功能活动异常,则大脑的精神情志和意识思维活动也必受其影响,反之,精神情志和意识思维活动的失常,也势必反作用于五脏,从而影响五脏的生理功能。因此,《素问·宣明五气篇》所说的“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等,并不是否认大脑的生理功能,而是进一步把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加以分类,并探讨其与各脏生理活动的关系。
综上所述,藏象学说的形成,虽然以一定的古代解剖学知识为基础,但其发展,则主要是基于“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观察研究方法,因而其观察、研究分析的结果,就必然会大大地超越人体解剖学的脏腑范围,从而形成为独特的生理病理学理论体系。所以,藏象学说中的心、肺、脾、肝、肾等脏腑名称,虽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在生理或病理的含义中,却不完全相同。因此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着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几个脏器的生理功能,而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一个脏器的生理功能,亦可能分散在藏象学说的某几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之中。这是因为藏象学说中的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则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