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7日),上海市第四次老年教育工作会议举行。会议不仅展现了上海“十二五”期间老年教育发展的丰硕成果,也勾勒了未来几年本市老年教育发展的美好蓝图。作为一个倡导终身学习的城市,上海老人学习热情积极高涨。一项数据显示,近年来本市参与各类老年教育机构学习的人数逐年增加,去年已达到73.4万余人。
“十二五”以来,上海加大力度改善老年教育机构环境和硬件条件,建立了老年教育支持服务体系。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本市多部门创新探索,协调统筹,整合资源,为老年市民开拓更多学习场所和资源,让更多“银发族”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新格局多方协同提升老年教育品质内涵
2010年,73岁的老人韦俊娟在上海老年大学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短短4年,她交出了一张张漂亮的答卷:不仅先后考出二胡八级、古筝四级,电子琴、葫芦丝也取得优秀的成绩。韦俊娟说:“拿到等级证书时我很激动,是老年大学给我的老年生活带来快乐,这些才艺将是一生最宝贵的‘财富’。”像韦俊娟这样不服老的高龄老人还有很多,活跃在本市区县及街镇各所老年学校。
近年来,本市充分发挥教育部门牵头、多部门协调、社会力量参与的统合作用,强化了由市教委牵头,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市民政局、文广局、体育局等14个成员单位组成的市老年教育工作小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指导全市老年教育工作。在区县、街道和乡镇,也建立了相应的工作小组。市、区(县)、街(镇)三级财政对老年教育投入大幅度提升,2014年市、区两级财政投入总计达到2.3亿,比2011年增加了157%,有力推动老年教育可持续发展。
在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袁雯看来,形成一套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广覆盖,同时方便学习、开放灵活的老年教育体系,才能真正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学习需求。
2012年,作为市政府年度实事项目,上海老年大学“东南西北”分校建设工程完工。浦东、徐汇、普陀、宝山等四所区县老年大学提升功能成为市级分校,教育体量实现了4个翻一番。2013年底,黄浦区老年大学正式列入市老年大学黄浦分校,至此,五所市级分校的建设,促进了优质老年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2013年起,市财政又为各区县老年大学配置了每所300万元的专项扶持经费,进一步提高了老年教育发展均衡化水平。
“十二五”以来,本市进一步完善了市、区(县)、街镇、居村委四级老年教育网络,形成了老年学校教育、老年远程教育、老年社会教育三种教育形式互补的开放性格局。本市已有上海老年大学、上海市老干部大学、上海老龄大学、上海市退休职工大学4所市级老年大学,统筹协调指导60多个分校和系统校的教学活动,学员总数达85425人,承担市级、国家级课题67个,成为上海老年教育内涵发展的风向标,发挥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此外,还有21所区县老年大学,222所街道(乡镇)老年学校,5139个居村委学习点,167个养老机构学习点,全市性的老年教育办学体系基本形成。
在办学机制上,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活力的办学机制。同时发挥行业优势,推动行业分校为社区居民提供学习机会,如:上海电力公司、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机构建立了7所行业老年教育分校。
“老年教育的覆盖面如要进一步提高,除了政府层面的投入外,非常有必要引入一部分社会力量。”市教委终身教育处处长庄俭表示,鼓励并支持多元社会力量来参与老年教育,引进非营利性机构或团体,探索以公益项目形式推进老年教育发展,不失为一条新路。今年,中国银行与市教委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创设了“常青树”老年教育品牌项目,这一合作在资助老年教育成果展示、向老年人普及金融常识及防诈骗课程起到良好成效。
新风貌“实事工程”让老年学校旧貌换新颜
徐汇区华泾镇老年学校地处华泾社区一栋雅致的三层小楼,每天吸引着社区内外的老年人前来学习。在一楼,用学员书法、摄影等作品装饰一新的墙面,构成别具特色的老年教育“走廊文化”。说起现代化,华泾镇老年学校校长郭纬很自豪:“学校就是一栋‘云大楼’,大楼有wifi全覆盖。”校方根据自身特色课程,打造了9个专用功能教室,涵盖数码钢琴教室、养生教室、科普教室、戏曲教室等。去年9月,华泾镇老年学校完成了全新改造,硬件条件大大提升。作为功能教室之一,学校的“云教室”不再使用传统的幕布式投影仪,更新换代为“智能交互一体机”。学校顶层还有一个空中阁楼,特意划分为园艺、舞蹈、休闲等不同区域,老年学员可在小菜园里种菜,在舞蹈区域打拳、跳舞,或在休闲区域谈心。
像华泾镇老年学校一样,全市各区县街镇老年学校在硬件改造上各具特色,松江区所有街镇老年学校均设置了特色茶艺功能教室,老年学员可在茗茶中体验悠久的中华茶文化;青浦区白鹤镇老年学校的烹饪专用教室,犹如星级宾馆厨房,设备条件一流;浦东新区唐镇老年学校建设的远程移动教室,让老年人迷上互联网学习……
为了让老年人能就近、便捷入学,本市将“提升老年学校办学水平”纳入《上海老年教育“十二五”规划》。从2013年起,连续三年全面开展街镇老年学校标准化建设,并全部纳入当年度市政府实事项目。
市教委终身教育处副处长夏瑛说,结合老年教育课程要求和学科特点,专门为老年学校制定了30种老年学校功能教室的建设标准,每所学校可结合区域特色和课程特点,新建或改扩建3至6个老年教育功能教室,适应钢琴、民乐器、烹饪、摄影、书画、语言等学科教学的特殊需求。根据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按需增设厕所、楼梯、走道的无障碍设施和地面防滑措施,营造更安全、卫生、舒适的教学环境。
为方便老年人辨识身边的老年教育机构,市教委还统一了老年教育机构标识,配备了具有接待、报名、咨询和交流等多重功能的老年学校大厅,为老年人提供亲切的人性化服务。
“十二五”期间,17个区县老年大学全面完成标准化建设。自2013年至2015年,全市共建设1500多个功能教室,对每所学校投入100万元,共计投入建设资金超过1.97亿元,主办单位同比配套投入,扶持197所有条件的老年学校开展标准化建设,目前已全面覆盖全市93%的街镇老年学校,基本实现了“标识清晰、功能完善、环境优化”的标准化建设水平。在2013年、2014年连续两年市政府实事项目综合评议中,“扶持街镇老年学校标准化建设项目”名列前茅。
新气象多元模式让老年教育更优质
在杨浦区社会福利院,83岁的夏奶奶原先基本不识字,去年她参加了“兴致挥毫”书法班学习,进步飞快;88岁的陶伯伯从2009年起学习“网上冲浪”,现在不仅能自由上网,还会在网上玩游戏、看电影、听音乐……
老年教育不但要以健康老人为对象,“需要照护的老人”也应享有被教育的权利,不断将优质老年教育资源输送进入养老机构。作为本市首批设立于养老机构的老年学校,2008年以来,杨浦区社会福利院针对入住老人高龄化特点,以“乐学乐活”为目标,积极探索专业社工理念指导老年教育。教学内容上,先后设置了“画意创想”、“英语吧”、“运动氧吧”、“音乐之声”、“象棋世界杯”、“童年游戏”等既符合老人特点,又充满时尚气息的课程,激发老年人参与热情。专业社工还根据老人需要,寻找合适的志愿者老师,全程跟踪教学过程,评估教学效果。嘉定区安亭社会福利院院长孟瑛也是“养教结合”的探索者。通过对住院老人的文化层次、兴趣爱好、身体情况、学习需求进行调查分析,设置因人而宜的学习课程。办学9年来,形成了《老年数字化教学》、《老年身心健康教学》两门特色课程教案。
今年全市普遍推开“教养结合”工作,基本实现区县“养教结合”全覆盖。据统计,各区县养老机构总数为586个,参与“养教结合”工作的机构有296个,参与学习的高龄老人超过8900人。
本着“就近、便捷、快乐”的原则,本市老年教育还开展了灵活便捷多样的形式,培育了一批“名家坊、乐龄讲堂、睦邻学习点、网络学习圈、村民周周会、乡村宅基课堂、百姓学习中心户”等基层学习形式。全市建起八大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共有85个体验站点、244个体验项目接受市民的参与,发挥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等活动场所的教育作用。
市教委还推出了100本“上海老年教育普及教材”,形成了纸质书、电子书、网络课件和学习包“四位一体”的教材模式,其中,电子教材是国内第一套成规模正式电子出版的老年教育读物。最新出版的全国第一套老年人版《十万个为什么》第一辑(共5册),全部问题均征集自老年人。老年教育教材开发的多元化,让老年人身边的学习机会随手可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