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大学生未就业统计机制为进一步优化服务质量

首页 > 

人才

 > 教育部:大学生未就业...

教育部:大学生未就业统计机制为进一步优化服务质量

教育部相关部门负责人今天透露,从2016年开始,要加强对未就业毕业生的统计和服务,建立未就业毕业生的统计机制。其中,包括不就业毕业生的统计工作。比如,第二年考研出国的学生,“统计的目的就是进行精准的服务和帮扶”。

就业是民生之本,做好就业服务是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尽之职。教育部门和高校辅助大学生就业,属于一项法定职责。而大学生的初次就业率,也成为高校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甚至关系到经费的拨付,专业的设置等核心利益。当然,由此也出现了为完成就业指标而出现的各种造假事件,以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出现了“内外

两张皮”的现象。

目前,囿于各种利益因素,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并没有想像中那样理想。在统计数据自我上报,而又很难核实的情况下,毕业生就业率造假就难以避免。为此有人总结出高校就业率十大造假方法,包括金钱诱惑、政策强逼、自主就业等。比如毕业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无法完成与用人单位的签约,那么到就业中心交一份自主就业申请,也可以作为已就业的证据,由此也让一些高校的就业率维持在较高水平。在历年的“最难就业季”中,官方公布的就业率与公众的经验判断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

更重要的是,初次就业之后就失业的大学生,其数量更是相当惊人。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3年应届生就业调查报告》显

示,从毕业生的城乡来源角度分析,农村家庭的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成为就业最为困难群体,失业率高达30.5%。2014年,据某招聘门户网站的一项随机调查显示,大学毕业头3年内的跳槽率高达70%。一边是为了给凑就业率的数据注水和程序作假,另一边则是就业之后频繁跳槽和再次失业,统计大学生未就业情况,确实需要进行改进和优化。

数据的准确性,才能为细分化服务创造条件,更重要的是,能够做到“不落下每一个人”。不少发达国家在统计就业率上有着相当成熟的经验,不仅通过第三方的参与让数据更为准确,而且采取跟踪统计的方式,让其更为全面。最终呈现出来的就业状况不仅有某个节点的数据,还有一个时间段的整

体情况。自然,统计数据的精准和全面,也为后续的跟踪服务创造了条件。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还得采取“因人而异”的原则。统计出的未就业学生的数据,既要有总量呈现,也要有结构剖析,包括专业、性别、地域和学校种类,未就业的原因是基于主观还是客观,都应进行细化,然而根据分析出来的原因而提供解决的方法。有的放矢作好针对性的服务与帮助,大学生就业才不会成为“被遗忘的群体”。

统计未就业之后的服务更为重要,这需要相关部门在提高认识和明确责任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工作方式和优化服务质量。统计未就业是统计方式的重大调整,也是优化服务的良好开端,若其思路得到延续,那么大学生就业服务的前景就值得期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网友关注